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健保實施屆滿20週年 成效顯著“症狀”也多

2015年01月23日 09:5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是臺灣健康保險制度實施20週年。《遠見》雜誌、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22日在臺北合辦“臺灣醫療改革公共論壇——醫療改革往哪走”研討會,與會人士在肯定健保制度成效的同時,也反思醫療改革存在的健保破産風險、醫護人才流失、醫患糾紛增多等“症狀”。

   臺灣健保開辦于1995年3月,幾近100%的納保率和民眾的高滿意度,讓當局一直引以為榮。但隨著健保的實施,近年來在醫院結構、醫療成效、支付制度等方面也屢屢引發爭議。

   據《遠見》調查,20年來,臺灣健保收入與支出不斷增長,收入從760億元(新台幣,下同)增至2013年的5557億元,但醫療品質卻不斷下降;40歲以上的資深醫師愈來愈累,年輕一輩紛紛轉去“沒有生命危險、少醫療糾紛、工時固定”簡稱“五加皮”的五官科及皮膚科;近年來醫療糾紛逐漸增加,健保開辦當年只有194件,2012年已達524件。

   在22日的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就醫療資源分配、醫護人員流失、醫患關係等議題進行了探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指出,目前島內醫療領域諸多“症狀”值得反思,包括:健保節省支出,導致醫療形態扭曲,帶來衝門診量、以“武器競賽”吸引病人、創造自費項目增加收入、造成資源浪費和濫用等;醫療結構精簡人力,導致醫護過勞、品質下滑、醫患失去互信、糾紛增加、醫護人員流失等;民眾“要便宜、要方便、要撈本”的就醫態度不正確。

   他認為,健保制度必須引導醫療機構以成果的競爭,取代價格的競爭;醫療管理理念必須以品質管理,取代財務管理;民眾也應該提高自我照護能力,善用醫療資源。

   臺灣大學教授鄭守夏從護士打點滴上班的“血汗醫院”談起,痛陳島內醫界“四大皆空”的現象堪憂,即內、外、婦、兒四大科新進醫師人數減少,原因很多,比如工時長壓力大、工作與付出所得不成比例、醫療糾紛和刑法判決令人卻步等。他認為,未來臺灣住院醫師訓練數量,應以人口老化趨勢的需要為考量;健保支付設計,應納入醫療風險和壓力的考量;應該修改醫院評鑒的目標和手段等。(記者許雪毅 陳斌華)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