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 本土觀眾越來越買賬

2015年01月08日 08:19: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 本土觀眾越來越買賬

  《中國好聲音》海報。藝人庾澄慶(左一)的加盟提升了該節目在臺灣的知名度。

  由於有臺灣歌手黃麗玲的參與,近日湖南衛視開播的《我是歌手3》在臺報紙、電視臺和網路上引發不小關注,就連制播這一節目的大陸影音網站“芒果TV”,也成為臺灣App下載排行榜的冠軍。很多臺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通過這一渠道同步觀看了《我是歌手》的最新進展。

  大陸綜藝節目闖進臺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記得2014年初記者在臺灣採訪期間,發現許多餐館里正在反覆播放著《中國好聲音》,食客們也樂哈哈跟著看。回溯到2013年,臺灣中天電視臺購買版權並播出了《中國好聲音》,首播就以上佳的收視率打敗同時段的《康熙來了》。而隨後“登臺”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也有著不錯的收視率,顯示臺灣本土觀眾越來越買賬。

  “落後論”倒了一個個

  時間上溯得再久一點,兩岸在綜藝節目上的互動不是這樣子的。臺灣綜藝節目曾很強勢,一度影響了大批大陸觀眾。因為它起步早、類型多、創意層出不窮,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氣質,影響範圍遍佈全球華人社會。

  得益於網路傳播的少約束效應,臺灣的綜藝節目“漂洋過海”來到大陸,在大陸培養了一群死忠的“綜藝迷”。記得2002年左右,記者在大學唸書時,一些同窗還定時守在電腦螢幕上,等候對岸《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等節目的更新,享受期待中的爆笑盛宴。那時候,各種下載網站成為大學生下載收看臺灣綜藝的主要渠道,《康熙來了》和《我猜》一直都是下載量最高的節目。

  有人説,相對於大陸綜藝“寓教于樂”的死板外衣,臺灣綜藝寬鬆的尺度、有趣的話題都讓人欲罷不能。在臺灣綜藝的黃金年代裏,曾有臺灣藝人斷言,“大陸綜藝至少落後20年”。當年他個人如日中天,如今這位藝人已離世,他的“落後論”斷言,似乎也天翻地覆倒了一個個,輪到大陸節目在臺灣逆襲。

  參賽的黃麗玲出身於音樂世家,她的母親當年就曾經參加臺灣電視臺《媽媽歌王》大賽。不過不同的是,《媽媽歌王》和《我是歌手》前後交替火爆,大陸綜藝和臺灣綜藝似乎也完成了某種交棒儀式。

  “在臺灣,這怎麼可能?”

  臺灣《中國時報》1月6日在報道中直截了當地做了一個對比,製作《我是歌手》的湖南衛視2013年盈利63.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臺灣所有電視臺一年收入的總和。

  收益豐厚,自然舍得製作投入。曾有一個在大陸做音樂總監的音樂人拉著臺灣藝人陶晶瑩説:“哇靠,大陸現在真是不得了,我想要一個交響樂團就有交響樂團,想呈現的音樂都能做到,太爽了!在臺灣,這怎麼可能?”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道,大陸綜藝節目製作費越砸越多,總成本和臺灣相差超過10倍,所以才導致臺灣電視臺乾脆直接向大陸購買節目版權。

  但這次第,不是一句“有錢就是任性”能概括的。

  從《正大綜藝》到《快樂大本營》,再到現在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大陸的綜藝節目經過這些年的積澱,漸漸擺脫了板著面孔示人的年代。因為大陸觀眾的口味已經被網路上無處不在的日韓、歐美綜藝節目培養得越發刁鑽,內容不夠吸引、形式不夠創新的節目早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如今已經進入“大片時代”的大陸綜藝節目,隨著鉅額的成本投入、炫目的舞臺設計、專業的人員支援等,煥發出了炫目的光彩。這股綜藝旋風,伴隨著一些精品節目,自然而然地就吹到了臺灣。

  像黃麗玲那樣,參加大陸節目比賽的臺灣歌手也越來越多。而臺灣歌手亮眼的表現,也成為兩岸網友之間討論的熱門話題,無形中加深了民間的互動。

  像《我是歌手》引發的話題討論,不但一般觀眾感興趣,連政客都過來橫插一腿。比如當時還在執掌民進黨的蘇貞昌就愣愣地説,“好聲音”是大陸的統戰,不能成為島內播放常態云云。不料投機不成,反被兩岸觀眾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其後學乖了不再言語。

  “希望買大陸節目別成常態”

  臺灣媒體在盤點2014年綜藝主持人收入排行時,推測小S吸金1.39億元(新台幣,下同)奪冠軍,

  吳宗憲和陶晶瑩分列二、三。黑馬是在湖南衛視效力的臺灣主持人歐漢聲(歐弟)。去年未進前十名的他靠大陸節目、商演和廣告等收入登上第四名。反觀多年穩居前三的胡瓜,今年因無大陸市場加持,跌至第五。由此可知臺灣主持人依賴大陸市場吸金的比重攀升。

  針對臺灣電視臺乾脆直接向大陸購買節目版權的做法,吳宗憲語重心長地説:“孤臣無力回天!希望買大陸節目別變成常態。”話語中透露出維護島內綜藝節目的自尊,也更有諸多無奈。

  在業內人士看來,錢的問題是令臺灣本土綜藝逐漸失去光彩的首要原因。島內音樂人陳致遠説起來就一肚子怨氣,“你得給我錢我才有辦法去學習嘛,我看到那個場面我就知道我是沒法學習的,因為那需要很多資金的嘛。”

  島內媒體就此發問説,兩岸綜藝10年來此消彼長,臺灣綜藝如煙火散落,是否真的窮到只剩下“康熙”?

  錢之外,大陸節目還能提供更好的節目配備,加上龐大的受眾群、高頻率的曝光,這些,都已經是島內業界很難給到的。業界資深人士龍丹妮認為,“文化的包容性”也不容小覷。現在大陸爆紅的很多綜藝節目,都是通過購買海外節目版權然後加以本土化,這已經成為一種製作模式。

  與大陸強大的資源配置相反,臺灣綜藝人仿佛回到作坊式製作模式,每集幾萬元的製作費用,自然捉襟見肘,不斷萎縮。

  同樣參加《我是歌手》的臺灣藝人彭佳慧,在大陸重拾走紅滋味。她在上中天節目訪談時開心地説:“唱了那麼久,能有一個被重視的機會。其實一開始知道要比賽,真的壓力很大,和經紀人討論了很久,最後決定參加站在舞臺上面對挑戰,當時已感覺自己贏了,因為戰勝了自己。”

  島內業界面對大陸綜藝節目的強勢,不進則退,能否跟彭佳慧一樣,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和機遇?(任成琦)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