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百年老店如何破舊立新 國民黨改革會拿徹查黨産祭旗嗎?

2015年01月06日 08:3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臺灣媒體報道,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宣示上任後將優先處理黨産問題。他在1月4日説,未來黨工作、財務一定要公開、透明,“只要有任何不當黨産,當然也要歸零”。多名黨籍“立委”也呼籲朱清查黨産。國民黨即將換朱立倫當家,能不能真的把黨産問題攤在陽光下,外界睜大眼睛。

  國民黨的家底有歷史

  朱立倫日前表示,過去擔任副主席,沒碰過討論黨産問題,對黨産也跟大家一樣不清楚。這個表態立即獲得“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呼應。國民黨代理主席吳敦義為此指示黨中央行管會,備妥書面資料,兩周內在中常會提出報告,清楚説明黨産和處理的現況,讓黨內人士和外界民眾都有個清楚認識。

  如今國民黨有多少家底?

  根據國民黨中常會最新公佈的黨産處理專案報告,國民黨合計黨産總值約277億元(新台幣,下同),每年人事行政花費含退休人員給付退休金,總共近20億元。

  黨産,曾是國民黨的一大“法寶”,是維持其長期統治臺灣的經濟基礎。作為一家“百年老店”, 國民黨遷臺半個多世紀,也締造了一個由龐大黨産所構築的“金錢帝國”。國民黨的黨産最早可追溯到國民黨來臺時帶來的資産以及數千萬兩黃金,接管部分日本統治臺灣時控制的財産,或以低廉價格買進的土地,以及臺灣各級政府當時贈與國民黨的公有土地等。當然,最大宗的還是其黨營事業,主要指國民黨投資與掌控的一大批經濟實體。

  在國民黨執政“黨政一體”的時代,“黨庫”與“國庫”難分,其黨産到底有多少,誰也説不清楚,對外界來説更是一個謎。2000年國民黨淪為在野黨、連戰接任國民黨主席不久即著手清理黨産,並將“黨産交付信託”作為國民黨改造的重要舉措之一。人們也相信,隨著國民黨從一黨獨大變為與綠營競爭,其黨産市值縮水勢所難免。

  黨産幾成國民黨原罪

  報告同時説明,政黨是依法設立的人民團體,當然要擁有財産,才可以實現其章程設立的目的,例如政黨補助金、黨費、政治獻金或其他孳息等收入,才能聘用專職人員,購置、租用辦公房舍及推展工作;因此政黨擁有財産不是問題,重點在不能經營黨營事業,國民黨從2007年後已不再經營黨營事業。

  報告除了透露具體黨産額度,其辯駁絕非多此一舉。黨産成了臺灣政壇的一個“萬年議題”,是國民黨的一大“死穴”, 幾乎在歷次選舉中均被對手攻擊,幾成國民黨的原罪。

  2005年馬英九接替連戰擔任黨主席主持黨務,繼續處理黨産回應外界質疑。位於中山南路上的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原為國民黨中央舊址,以及“中影”、“中視”、“中廣”(三中)、“中央日報”,都是馬英九任內處理掉的黨産。但有關黨營事業“中投”公司一直沒有順利處理,因此目前處於信託管理狀態。

  但277億的數字並沒有堵住悠悠眾口,尤其是民進黨方面更是窮追不捨,有民進黨“立委”指責其中“不少背信、貪瀆、流入私人口袋”。外界懷疑,國民黨黨産總值有兩筆賬,實際賬目約為明面申報的5倍,投資資産估計有1000億元以上。連中國大陸都躺槍,有質疑指國民黨黨産大陸都有投資。為此國民黨行管會負責人林德瑞不得不站出來澄清,此説法純屬臆測,就目前“中投”公司所有財務資料,並無中國大陸投資。

  代理主席吳敦義也親上火線表示,黨産總數清清楚楚,每年財務報表都有會計師簽證,尤其當年來自轉賬撥用或捐贈的財産,99%都已回贈完畢,絕不如外界所誤解的國民黨還有許多不當黨産存在。國民黨一向以“公開透明、光明磊落”方式處理黨産,“絕對不會忘記對社會的莊嚴承諾”。

  “朱立倫會有不同嗎”

  國民黨要更開放,除了爭取更年輕族群的認同,黨産處理透明度也是一個重要觀察指標。尤其是朱立倫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燃燒起革新的熱情,黨産是個不錯的突破口。

  下一步黨産處理會如何做?

  吳敦義的表態可以提供一條指引線索,他説希望未來新主席上任後,“持續規劃辦理黨營事業進行標售事宜,標售所得除依法保留黨工離退金、黨務運作和發展經費外,剩餘部分都會捐做公益使用。”朱立倫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國民黨會好好運用所有“合法”黨産,栽培年輕人,讓國民黨未來屬於青年世代。

  有人質疑,朱立倫雖然表態黨産要透明,但似乎仍止于口頭宣示,並未提出具體做法。島內某資深媒體人在臉書發文説,碰不到黨産之前,藍色政客多呼籲清查,但有權操弄黨産後,能抗拒魔戒誘惑者至今付之闕如,“朱立倫會有不同嗎”?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李新同樣在臉書上回應表示,建議朱立倫上任後立即將黨産數據貼在中央黨部墻上,如果有任何人查出有未公開者,就全數捐做公益。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