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製作人楊威利:廈門可拍更多“對臺戲”

2015年01月05日 08:34:00 來源:海峽導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楊威利(左)和賴水清   

  ▲楊威利(左)和賴水清

  從2010年開始,楊威利就頻繁往返臺北和廈門,這位在臺灣電視圈摸爬滾打三四十年的製作人,以自己豐富的統籌、執行製作經驗,淘金大陸市場新藍海。“在大陸電視圈,很多電視臺有自己響亮的産品,福建的人文有值得發展的東西,還是可以做出品牌來的。”日前,楊威利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與多位臺灣知名導演和製作人,如孫樹培(《還珠格格》第一、第二部導演)、賴水清(《倚天屠龍記(蘇有朋版)》、《鹿鼎記(韓棟版)》導演)和賴勳彪(《龍兄虎弟》、《天天開心》製作人)都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大家對廈門的拍攝環境讚不絕口,“只要撓到癢處,肯定會中的”。

  “狗血”類戲劇很吃香

  威利,是楊威利20多年前參與臺灣第一部警匪電視劇《天眼》中的刑警角色名,名字就這樣叫開了。其實在《天眼》中,楊威利主要負責劇組統籌、警力支援和拍攝,上陣演戲算是無心插柳。“《天眼》這部電視劇,對很多臺灣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説,可以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威利告訴導報記者,《天眼》第一期從1979年6月開播,一直持續到1984年7月,為“類戲劇”,由於收視率驚人,1989年3月到1997年8月播出的第二期,為純粹的戲劇,前後共647集,陪伴很多人的青春歲月。

  楊威利介紹,所謂“類戲劇”,就是將真實社會案件,通過戲劇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除了娛樂功能之外,還有警示作用。由於觸碰到倫理、親情,戲劇衝突又大,用現在的話説“很狗血”,在當時相當吃香。

  “情”、“愛”兩字最動人

  “電視劇也好,娛樂節目、談話節目也罷,要激出火花才是好戲。”楊威利指出,製作一個節目,沒有好的編劇就不行。美劇的精髓正在於劇本,金庸先生的作品屢次被翻拍,也是因為“底子好”。

  由賴水清執導的《鹿鼎記》正在衛視熱播。賴水清拍過很多金庸的作品,近的如《鹿鼎記》,遠的如《天龍八部》、《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等,之所以能打動觀眾的心,楊威利一語中的——全在於“情”、“愛”這兩個元素。“古今中外所有的戲劇無情不行。”楊威利指出,説到情,當然不只是單一的男女之情,“所謂人間有情,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都是刻骨銘心的”。

  由此延伸到電視節目製作,楊威利認為,電視節目需要被觀眾認同才有品牌,而獲得觀眾認同就要聚焦、貼近觀眾生活,滿足觀眾精神、娛樂、資訊、知識,甚至於關心社會、關心民眾生活,不間斷地創造議題經營觀眾關係。

  要在廈門多拍好戲

  這幾年來,楊威利常在廈門當“半個東道主”,接待臺灣電視圈好友,並不遺餘力推銷廈門。一來,他祖籍地在這裡,對廈門有特殊的情感在;二來,確實因為這裡的環境太美了,“不然怎麼那麼多電影電視劇都要來廈門取景呢?”“2005年,我的好友賴水清導演曾在廈門拍過一部現代劇《新昨夜星辰》。在當時來説,廈門作為拍攝地只是起步沒多久,但在這部劇裏已經盡數把廈門的迷人景象收入劇中,讓人陶醉,加上近幾年的成熟,廈門實在是拍劇的一個好城市。”楊威利指出。

  在他看來,廈門的獨特性在於“對臺”,歌仔戲、閩南語都可以推廣。“有人會提出疑問,出了廈門,其他地區聽得懂看得懂嗎?這是做法的問題。任何成功節目都必須先引起觀眾興趣與共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融入歡樂氣氛,追求歡樂是人的基本需求,先歡樂再循序漸進到要傳達的主題,事情就事半功倍。”楊威利如是指出。

  他進一步建言,希望喚起企業對電視節目的支援,多多利用廈門在兩岸的“能相容性”、地理上能快速往來,很多正能量的作品都能應運而生,媒體與企業結合,創造無限生機。(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露佳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黃露佳

原稿件來源:海峽導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