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 臺灣雕塑藝術家有話説

2014年12月28日 08:28:00 來源:重慶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 臺灣雕塑藝術家有話説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 臺灣雕塑藝術家有話説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 臺灣雕塑藝術家有話説

  城市雕塑因為被賦予了象徵意義,往往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形象。

  12月26日,一場以“聆視”為主題的海峽兩岸雕塑藝術研討會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臺灣的雕塑藝術家對城市雕塑有著怎樣的見解?他們又是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的?重慶晨報記者現場採訪了兩位來渝的臺灣知名雕塑家。

  聲音>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理解 在雕塑作品上有著直觀體現

  聲音>

  川美雕塑系主任焦興濤告訴記者,川美曾和臺灣藝術大學有過多次交往,這是首次邀請臺灣雕塑藝術家來渝交流。在大學城川美雕塑係展廳內,觀眾可以看到數十件重慶和臺灣兩地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兩岸藝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同理解,都在作品上有著最直觀的體現。”

  李光裕:用10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出生於1954年的李光裕今年剛好進入花甲之年。不講話時,他就是一個面相慈祥的老頭,不過説起話來卻是滔滔不絕,像一個充滿激情的布道者。看著他發光的眼睛,你甚至會忘記他的年齡。李光裕説,“人的一生,能接受殘缺,才有機會學習圓滿。”

  從小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光裕幼時開始練習書法與水墨畫,一年級時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雕塑作品。“我用家附近田裏的泥土捏烏龜,一直捏了50多只,放在我們家的屋頂上,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1975年從臺灣藝專雕塑科畢業後,李光裕選擇到西班牙深造,後來在馬德里拿到了碩士學位。不過在上世紀80年代返回臺灣後,李光裕的內心卻充滿了困惑:“我感覺自己在西班牙學到的只是技術,而對於接下來的藝術創作卻深感茫然。於是我決定暫停創作,把大量的時間用來練習太極拳。”差不多3年的時間,李光裕每天要練幾個鐘頭的太極拳;之後又是三四年的時間,他拜師學佛、打坐、練瑜伽……反正就是沒做藝術作品。

  此後,李光裕開始癡迷于蒐集古玩,神像、古玉、瓷器,以及古舊的傢具、花窗、茶具……“我不是要成為一個收藏家,而是要在與這些古舊物件的對話中,找到中國文化的根。我沉迷于它們圓潤的線條,輕盈的造型以及優雅的格調之中。”1983年回到臺灣,直到10年後的1992年,李光裕才推出了個人的雕塑首展。而在接下來又一個10年中,他的多件作品出現在臺灣的公共空間。

  2006年,李光裕辭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的教職,回到臺北汐止山上的工作室,潛心創作並打理他的雕塑景觀園區,專事雕塑創作。今年,《空山——李光裕2014大型新作展》完成了在臺北、北京、上海、高雄4地的巡展。李光裕的最新作品以青銅為媒材,加上極具個人風格的表達,讓觀眾看到西方造型藝術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完美融合。

  宋璽德:借助動力讓雕塑動起來

  “目前在臺灣,但凡有一定水準的雕塑家,都不愁沒有活幹。”宋璽德比李光裕小10歲,現任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副教授,他説,早在20年前,臺灣政府就要求大型的公共建築或公共場所,必須將1%的預算用於環境藝術,現在已經成為社會風尚。眼下,雖然政府買單的項目很少,但企業、機構、學校都很重視環境藝術。通常的情況是,業主方會公開招標,藝術家拿出自己的作品參與競爭,一切都用作品説話。

  在商業社會中,藝術家如何平衡個人創作與公共環境的關係?對此,宋璽德向記者表示:“我覺得藝術家首先要有獨立的個性,你的作品的主題,包括作品所用的材料,都要突出你個人的風格,不然業主為什麼選你而不選別人?而同時,你又是一個生活在當下的人,你和社會、環境的關係,對生活的理解,都在作品裏呈現。在臺灣做公共藝術,自然也有多方面的考慮,包括風水。”

  宋璽德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師承日本機動藝術大師伊藤隆道,回到臺灣後成為了機動藝術的領軍人物。所謂機動藝術,就是借助自然的動力(比如風力)與人為的動力(比如電動馬達、電光)完成作品的主題。而在作品的材質上,他特別偏愛不銹鋼。“不銹鋼是我的主要創作材質,抽取不銹鋼的金屬物質性之後,動、光、色彩等非物質性便得以凸顯。在對不銹鋼進行了鏡面處理再加入實際的動能之後,作品與受眾的對話感與互動感就特別強烈。”近10年來,宋璽德創作了許多重要的作品,比如他為臺灣陽明大學創作的《春風生命之華》,就是將昆蟲的翅膀放大後並借助人為動力使之舞動;還有他為澎湖機場創作的大型環藝作品《風在説話》,就是以澎湖出産的龍舌蘭的花瓣與葉片為造型,以不銹鋼為媒材,通過巧妙的裝置,使整個作品隨風搖曳。

  宋璽德説,作為一個當代的藝術家,自己一點也不排斥科技進步對生活的影響。“人在藝術創作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元素,只要記住這一點,新技術、新思維、新産品都可以為我所用。”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重慶晨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