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隔海聽濤不如登島觀瀾——兩岸媒體人零距離看平潭

2014年12月12日 09:02: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日,平潭島上的海風強勁,卻擋不住參加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40多家媒體負責人采風的熱情。從平潭高速客運碼頭、臺灣創業園,到臺灣商品免稅市場、金井作業區、龍王海濱廣場等,無不是“長槍短炮”架起,細緻入微採訪。百聞不如一見,對於許多首次到平潭的媒體負責人來説,初次見面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有點兒“出乎想像”。深入了解之後,又對它的未來充滿期待,甚至希望能每隔一段時間來一次,看看它的新變化新突破。

  隔海聽濤不如登島觀瀾—兩岸媒體人零距離看平潭

兩岸媒體嘉賓參觀平潭綜合實驗區規劃館。

  東南網12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陳夢婕)

  從地下管廊看企圖心

  平潭采風的第一站是平潭綜合實驗區現場指揮部規劃館,在綜合管廊規劃圖前,臺灣中國時報社副社長張景為駐足良久。“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地下管廊。形象地説,它猶如一個“大口袋”,將各種公用管線收入其中,同時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共同管溝內排水、消防、電氣系統、監控設備、通風、照明等設施一應俱全。像平潭壇西大道這樣的大型共同管溝每公里造價7000多萬元,現已投入了40多個億。雖然造價不菲,但綜合社會成本很合算。根據測算,僅電力通道一項預計將節約土地近8000畝。並且建成後,過去那種城市裏今天修水管,明天修電纜,後天修煤氣管道,道路反覆被“開膛破肚”的事將一去不復返。

  張景為告訴記者,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誰都會建,但要看一個地方究竟有沒有發展潛質,還要從看它的地下工程看起。只有這樣有遠見的地下基礎設施投入,才會有未來現代化的城市發展。從平潭綜合管廊規劃圖就可以看出平潭早已不是當年的小縣城,從它高標準的地下工程就可以看到它的發展企圖心。“這種企圖心讓我感到震撼。”張景為説。

  從醫院學校看共同家園

  在已進入裝修階段的臺灣創業園外,負責人俞兆強介紹了今年發佈的《平潭綜合實驗區關於支援臺灣創業園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等相關優惠政策。臺灣聯合報係社長項國寧悉數記下,並計劃著不久派記者專門來平潭就有關政策做一個完整的報道。在沿著臺灣創業園走了一圈後,項國寧又把目光投向了不遠處在建的平潭協和醫院和師大平潭附中。

  “一間好的醫院和學校,這些完善的周邊設施會讓臺灣同胞有一種安定感,有一種想要在這裡安家落戶的感覺。”項國寧告訴記者,要吸引臺資企業落地,光靠15%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還遠遠不夠,吸引並留住臺灣的人才才是長久之計。此次采風所見所聞的平潭打造共同家園的各種政策、措施讓他印象深刻。例如在平潭長期居留的臺灣居民,可以辦理五年內的居留簽注,在平潭生活一年以上的臺胞,可參加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等。這些無一不體現出平潭與其他臺商投資區的不同之處及其實驗性。

  在平潭就業生活的臺胞從創立實驗區之初的幾十人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人,共同家園已初具雛形。項國寧表示,隨著衣食住行等配套及政策措施的完善,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臺胞願意在這裡安身立命,生活打拼。

  從“二線”卡口看未來

  平潭“二線”卡口,這個讀起來有點兒“拗口”的地方讓許多采風記者感到好奇。所謂“二線”來源於平潭特殊的海關分線管理模式—“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今年7月,平潭“二線”通道正式封關運作,大陸面積最大、政策最優的特殊監管區和“分線管理”模式正式啟動實施。

  獲悉上海自貿區海關部門也曾來平潭取經海關特殊監管區資訊化圍網經驗後,文匯報黨委書記陳振平感到特別親切。他告訴記者,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目標是爭取建成在大陸“可複製,可推廣”的自貿區,但平潭綜合實驗區不同,它因臺而設,其獨特之處就在於“不可複製”。平潭因地緣優勢,被賦予了特殊的對臺政策,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對當地的開放開發,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是未來兩岸關係都將産生重大影響。陳振平認為,平潭要儘快抓住機遇,把政策優勢變成發展優勢,未來一定會有更大的功能顯現。

  精彩發言摘登

  王綽中 臺灣旺報總編輯

  在兩岸的媒體合作中,以中時媒體集團為例,創辦人余紀中老先生先後到大陸兩次,一直秉持一個理念,即媒體是海峽兩岸的橋梁。而且,蔡衍明董事長在2009年創辦《旺報》時,就希望這份報紙每天能用40個版來報道大陸以及兩岸發展的情況。最關鍵的是,他希望這份報紙能夠作為兩岸交流的橋梁,讓臺灣民眾了解大陸,也讓大陸的民眾更加了解臺灣。

  陳振平 文匯報黨委書記

  如今明顯出現了兩個輿論場,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新媒體擁有屬於網路年輕人的語言,作為傳統媒體的我們,可以嘗試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迎合。新媒體的價值觀需要我們來引導,但我們也要找到一種合適的發展渠道,來做好這些。

  吳崗智 臺灣中華時報運營總監傳統媒體仍在發揮著主流影響力,但它的光環正在淡去。這個時代是屬於“故事講得好的人”的時代,大多數人看新聞的方式改變了,網路媒體通過“講故事”獲得點擊量。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傳統媒體和商業進行結合,如何利用好線下資源。

  胡勇飛 江西日報社都市新刊采編中心副主任

  我覺得兩岸應該整合多媒體平臺,構建跨境的媒體平臺來加強合作。同時,傳統文化的復興給傳統媒體帶來機遇。兩岸媒體應該注意傳播方式的改變,如利用趣味性的文章來吸引讀者,要善於用視覺化的方式來表現傳統文化。

  蔡瀛 臺灣商報總經理

  我們小時候,臺灣媒體管制很嚴,如今的媒體非常開放,甚至有些開放得誇張。我認為,媒體既不能管制得太嚴,也不能過於開放。所以,我們應該找到一條適宜兩岸媒體發展的管理方式。媒體管理好了,是政府和民眾之福;反之,則是政府和民眾之禍。

  11日,平潭島上的海風強勁,卻擋不住參加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的兩岸40多家媒體負責人采風的熱情。從平潭高速客運碼頭、臺灣創業園,到臺灣商品免稅市場、金井作業區、龍王海濱廣場等,無不是“長槍短炮”架起,細緻入微採訪。百聞不如一見,對於許多首次到平潭的媒體負責人來説,初次見面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有點兒“出乎想像”。深入了解之後,又對它的未來充滿期待,甚至希望能每隔一段時間來一次,看看它的新變化新突破。

  隔海聽濤不如登島觀瀾—兩岸媒體人零距離看平潭

隔海聽濤不如登島觀瀾——兩岸媒體人零距離看平潭

  東南網12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陳夢婕)

  從地下管廊看企圖心

  平潭采風的第一站是平潭綜合實驗區現場指揮部規劃館,在綜合管廊規劃圖前,臺灣中國時報社副社長張景為駐足良久。“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地下管廊。形象地説,它猶如一個“大口袋”,將各種公用管線收入其中,同時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的通道。共同管溝內排水、消防、電氣系統、監控設備、通風、照明等設施一應俱全。像平潭壇西大道這樣的大型共同管溝每公里造價7000多萬元,現已投入了40多個億。雖然造價不菲,但綜合社會成本很合算。根據測算,僅電力通道一項預計將節約土地近8000畝。並且建成後,過去那種城市裏今天修水管,明天修電纜,後天修煤氣管道,道路反覆被“開膛破肚”的事將一去不復返。

  張景為告訴記者,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誰都會建,但要看一個地方究竟有沒有發展潛質,還要從看它的地下工程看起。只有這樣有遠見的地下基礎設施投入,才會有未來現代化的城市發展。從平潭綜合管廊規劃圖就可以看出平潭早已不是當年的小縣城,從它高標準的地下工程就可以看到它的發展企圖心。“這種企圖心讓我感到震撼。”張景為説。

  從醫院學校看共同家園

  在已進入裝修階段的臺灣創業園外,負責人俞兆強介紹了今年發佈的《平潭綜合實驗區關於支援臺灣創業園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等相關優惠政策。臺灣聯合報係社長項國寧悉數記下,並計劃著不久派記者專門來平潭就有關政策做一個完整的報道。在沿著臺灣創業園走了一圈後,項國寧又把目光投向了不遠處在建的平潭協和醫院和師大平潭附中。

  “一間好的醫院和學校,這些完善的周邊設施會讓臺灣同胞有一種安定感,有一種想要在這裡安家落戶的感覺。”項國寧告訴記者,要吸引臺資企業落地,光靠15%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還遠遠不夠,吸引並留住臺灣的人才才是長久之計。此次采風所見所聞的平潭打造共同家園的各種政策、措施讓他印象深刻。例如在平潭長期居留的臺灣居民,可以辦理五年內的居留簽注,在平潭生活一年以上的臺胞,可參加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等。這些無一不體現出平潭與其他臺商投資區的不同之處及其實驗性。

  在平潭就業生活的臺胞從創立實驗區之初的幾十人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人,共同家園已初具雛形。項國寧表示,隨著衣食住行等配套及政策措施的完善,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臺胞願意在這裡安身立命,生活打拼。

  從“二線”卡口看未來

  平潭“二線”卡口,這個讀起來有點兒“拗口”的地方讓許多采風記者感到好奇。所謂“二線”來源於平潭特殊的海關分線管理模式—“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今年7月,平潭“二線”通道正式封關運作,大陸面積最大、政策最優的特殊監管區和“分線管理”模式正式啟動實施。

  獲悉上海自貿區海關部門也曾來平潭取經海關特殊監管區資訊化圍網經驗後,文匯報黨委書記陳振平感到特別親切。他告訴記者,上海自貿區設立的目標是爭取建成在大陸“可複製,可推廣”的自貿區,但平潭綜合實驗區不同,它因臺而設,其獨特之處就在於“不可複製”。平潭因地緣優勢,被賦予了特殊的對臺政策,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對當地的開放開發,老百姓的生活,特別是未來兩岸關係都將産生重大影響。陳振平認為,平潭要儘快抓住機遇,把政策優勢變成發展優勢,未來一定會有更大的功能顯現。

  精彩發言摘登

  王綽中 臺灣旺報總編輯

  在兩岸的媒體合作中,以中時媒體集團為例,創辦人余紀中老先生先後到大陸兩次,一直秉持一個理念,即媒體是海峽兩岸的橋梁。而且,蔡衍明董事長在2009年創辦《旺報》時,就希望這份報紙每天能用40個版來報道大陸以及兩岸發展的情況。最關鍵的是,他希望這份報紙能夠作為兩岸交流的橋梁,讓臺灣民眾了解大陸,也讓大陸的民眾更加了解臺灣。

  陳振平 文匯報黨委書記

  如今明顯出現了兩個輿論場,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新媒體擁有屬於網路年輕人的語言,作為傳統媒體的我們,可以嘗試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能一味迎合。新媒體的價值觀需要我們來引導,但我們也要找到一種合適的發展渠道,來做好這些。

  吳崗智 臺灣中華時報運營總監傳統媒體仍在發揮著主流影響力,但它的光環正在淡去。這個時代是屬於“故事講得好的人”的時代,大多數人看新聞的方式改變了,網路媒體通過“講故事”獲得點擊量。同時,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讓傳統媒體和商業進行結合,如何利用好線下資源。

  胡勇飛 江西日報社都市新刊采編中心副主任

  我覺得兩岸應該整合多媒體平臺,構建跨境的媒體平臺來加強合作。同時,傳統文化的復興給傳統媒體帶來機遇。兩岸媒體應該注意傳播方式的改變,如利用趣味性的文章來吸引讀者,要善於用視覺化的方式來表現傳統文化。

  蔡瀛 臺灣商報總經理

  我們小時候,臺灣媒體管制很嚴,如今的媒體非常開放,甚至有些開放得誇張。我認為,媒體既不能管制得太嚴,也不能過於開放。所以,我們應該找到一條適宜兩岸媒體發展的管理方式。媒體管理好了,是政府和民眾之福;反之,則是政府和民眾之禍。

  作者:陳夢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