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白先勇追憶“牡丹”情緣 細數悲歡離合(圖)

2014年12月12日 08:3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白先勇追憶“牡丹”情緣細數悲歡離合(圖)

  白先勇現場分享“崑曲十年”。 王思哲 攝

白先勇追憶“牡丹”情緣 細數悲歡離合(圖)

  白先勇現場為粉絲們簽名。 王思哲 攝

  依舊是一襲唐裝,一貫委婉的微笑。11日,白先勇從後臺緩緩走上蘇州昆劇院新院的舞臺時,臺下觀眾即刻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溫和地向觀眾問好,並深深地鞠躬,感謝因為崑曲、因為《牡丹亭》而來的觀眾。

  白先勇現場與觀眾分享了他和《牡丹亭》走過的路程,細數這些年來的悲歡離合。白先勇直言,自己與崑曲《牡丹亭》的結緣是命中註定,一直持續到今天。

  “我和崑曲的緣由,源遠流長,很早很早。”白先勇説自己10歲左右,在上海,看到了戰後梅蘭芳和俞振飛演的崑曲。那晚他們恰好演得是《牡丹亭》中《遊園驚夢》一折。“《牡丹亭》,就這樣,冥冥之中與我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想,之所以現在變成崑曲義工,可能是上天的安排。”

  2000年,白先勇生了一場病,突發性心臟病。緊急開刀,做了手術,活了下來。他感慨,上天要他再活下來,可能是要他再做一些事情。他最關注、最憂心的就是崑曲,自己是不是可以替崑曲做一些事情。因為這些機緣巧合,才有了後來的青春版《牡丹亭》。

  “每個時代的表演藝術之所以能夠引起那個時代觀眾的共鳴,一定是它合乎當時的審美觀。”白先勇認為,崑曲有一套表演呈現方式,不好隨便改動。湯顯祖的詞句不好去改。那就只有在現代舞臺呈現上下功夫。“我們有個原則,就是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我們花了很大的功夫。燈光、舞臺等等,都是一點點地在修。”

  讓白先勇頗感欣慰的是,張繼青老師和汪世瑜老師的加入。“我看過張繼青老師怎麼磨沈豐英的,一個水袖動作30多次,不行,再來,不美,再來。磨得沈豐英兩眼含淚。俞玖林給汪世瑜老師操練得要跪了,戲服血跡斑斑。他留作紀念了,膝蓋都出血了。我們這戲真的是血、淚、汗,磨了一年才磨出來。”

  2003年開始,《牡丹亭》製作團隊和蘇昆“小蘭花”磨了一年,從早到晚,朝九晚五。白先勇也陪著他們磨。看著這些“小蘭花”的進步,讓白先勇對崑曲增加了十二分的敬意。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大獲成功。時隔十年,再回憶首演的盛況,白先勇用“美不勝收”來表達《牡丹亭》的美。

  憶2009年,《牡丹亭》第三次進北京大學。“那個晚上零下九攝氏度,冷得不得了。演完學生不肯走,幾百個人把我圍住,也不放我走。我發現學生臉上都是發光的。他們非常急切地告訴我,白老師,謝謝你,把這麼美的東西帶給我們。”

  “我要聽的就是這句話。這也是我們排練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我希望,年輕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正接觸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重新認識它,從此以後親切我們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們文化的根”。

  “美國、英國、希臘我們都去表演過了,去過了三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學。”談起這些年青春版《牡丹亭》的歷程,白先勇很是感慨。

  青春版《牡丹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除了在國內演出,還遠赴重洋,獲得國外觀眾的認可。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倫敦,在希臘,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每一場演出都受到外國觀眾的追捧。

  “美的藝術具有普世的價值。美的東西應該全世界分享。”白先勇透露,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臺北首演以來,十年間已上演200多場,演出足跡遍及大陸近30個城市及港、澳、臺三地,獻演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舞臺。

  今天,現場還播放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球各地巡演的盛況圖片和短片,白先勇一張張地與觀眾分享每張劇照背後的故事,如數家珍。整個演講過程中,77歲高齡的白先勇都是站著講述《牡丹亭》,未喝一口水。他謙遜地説,“坐下來就不會説話了”。或許講到崑曲、講到《牡丹亭》,白先勇先生就會心生敬畏吧。(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