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劇迷期待《北平無戰事》 臺媒關注反腐劇情

2014年10月30日 11:00: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劇迷期待《北平無戰事》臺媒關注反腐劇情

  圖片説明:《北平無戰事》集結了眾多“戲骨”。

  以國共內戰時期為背景的53集史詩大戲《北平無戰事》日前結束首輪播出,該劇在文學創作、史學價值及人文精神上的表現得到業界肯定。鋻於版權等原因,《北平無戰事》尚未在臺灣和香港地區引進,但這部有關國共鬥爭的歷史正劇引起部分港臺媒體關注。另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被稱為“國劇良心”的《北平無戰事》在近年追看大陸劇的港臺觀眾中,也擁有一定市場潛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27日撰文説,兩部分別以法治和反腐為主題的電視劇《大秦帝國》和《北平無戰事》日前在中國熱播。《大秦帝國》劇情描述的是商鞅變法推動依法治國及堅定改革,最終實現秦國強大;《北平無戰事》講述蔣經國領導的“鐵血救國會”在1948年前後進行反貪腐的活動。以史為鑒,兩部電視劇傳遞的資訊是“通過法治才能強國,反腐須打持久戰”。電視劇説的是歷史,但放置在當下中國的時空背景下,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臺灣《旺報》報道説,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高舉依法治國大旗,“反腐”成為政績亮點,在這一氛圍下,《北平無戰事》成為大陸熱門節目,甚至吸引到平時並不熱衷本土電視劇的群體。臺灣《聯合報》説,從《大明王朝》《雍正王朝》到《北平無戰事》,編劇劉和平看到統治者相同的難題,唯有反貪腐才能鞏固政權,讓社會穩定發展。臺灣“Yes娛樂”網認為,《北平無戰事》前35集雖集中表現1個月內的事件,但史詩氛圍仍然濃烈。將蔣經國強制推行幣制改革以最後一搏這樣的重大命題濃縮到短短數月的故事裏,劇集結構宏大深邃,顯示出拍攝功底。

  《北平無戰事》目前還沒有在港臺地區播出的計劃,不過一些心急的劇迷已經通過網路渠道觀看這部熱門劇。有香港觀眾看後稱讚説:“比起多數內地抗戰劇,《北平無戰事》的認真值得尊敬。”也有人表達不同觀點:“雖然耐看,但還未到現象級的高度。出自同一編劇的《雍正王朝》其實更具張力也更緊湊,相比之下,《北平無戰事》還有用滑鼠拖拉進度的空間。”還有一些香港觀眾指出該劇值得商榷的細節,例如“被繳械槍支的機場值班軍官能抓起桌上的衝鋒槍將敵人滅口,這種戲劇化的處理不符合正劇應有的嚴謹和嚴肅”。此外,劉燁的“偶像范兒”與其他演員氣質不搭,也是香港劇迷議論的“槽點”。

  《環球時報》記者就《北平無戰事》在大陸的熱播採訪到幾名臺灣劇迷。經常來往兩岸從事導遊工作的王曉萍女士告訴記者,她對大陸拍攝的國共題材電視劇以及抗戰劇非常感興趣,每次帶團到大陸都會抽空找來此類劇集觀看,臺灣的家中更收集了數十部相關碟片。王曉萍表示,大陸劇在歷史觀上與她受過的歷史教育不同,希望能“多了解不同的觀點”。臺灣劇迷韓寰民告訴記者,不少男性觀眾會對《北平無戰事》這樣的歷史劇感興趣,通過它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國民黨當年敗退臺灣的原因,“期待相關碟片早日上市,能夠一睹為快”。

  臺灣知名媒體人孫明禮表示,臺灣現有的百餘個電視頻道隨時都有五六家在播放大陸電視節目,但內容基本都是以風花雪月的古裝或情愛戲為主,很少播出“國共鬥爭”題材的電視劇。不過島內民眾可以在碟片店隨時買到屬於“小眾商品”的此類大陸劇光碟。孫明禮還表示,近年來,大陸在文學作品及戲劇創作上對兩蔣及國民黨的描述更趨中立客觀,這是兩岸大勢轉變的必然結果。

  隨著《北平無戰事》的走紅,同名原著小説也成為大陸文化界的熱點。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臺灣時報出版社已于9月29日在臺灣地區出版該書的繁體字版本,內容與大陸版本完全一致。該書受到不少臺灣學者和文化評論人的推薦,其中包括專欄作家林博文、文化評論者南方朔、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文史學者管仁健等人。曾與白先勇合著歷史著作《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的臺灣歷史學者廖彥博認為,《北平無戰事》是一部出彩的懸疑諜戰小説,除情節抓人外,還在於該書的時空背景“令我們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1948年北平城”。不過廖彥博認為,該書在臺灣銷售時定位為“諜戰懸疑”,這容易讓外界視其為休閒讀物,不會引起臺灣史學界太多關注。此外,對於了解內戰史的臺灣人來説,《北平無戰事》安排原本在上海改革失敗的蔣經國在北平又經歷失敗,難免引起一些人情感上的不適。(《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蕭師言、《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淩德、馮國川)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環球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