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盤點臺灣最具影響力智庫 多跟政黨和政策關係密切

2014年10月29日 09:50:00 來源:海峽導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盤點臺灣最具影響力智庫多跟政黨和政策關係密切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資料圖)

  如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是大陸近來討論正夯的話題。

  智庫,即智囊機構,最初也稱“思想庫”,一般由多學科專家、學者組成,主要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問題時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策略、方法和思想的研究機構。

  在臺灣島內,智庫眾多,形態各異,但多跟政黨和政策有著密切關係,影響力也良莠不齊。

  島內智庫與政黨聯繫密切

  無論是研究政治領域,還是研究經濟或社會領域,島內各智庫任務雖各有所側重,理論上也要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在現實中,島內不少智庫有著明顯的政黨傾向。比如,“臺灣智庫”、“新臺灣國策智庫”、“凱達格蘭學校”屬典型的黨政型智庫,顏色也都是偏綠;“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則屬國民黨智庫。當然,也有一些智庫的立場偏向中性色彩,它們或服務於整個臺灣當局,或純粹做學術研究。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前所長蔡瑋表示,臺灣的智庫基本上以政策取向為主,一般跟政黨及政策執掌當局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僅有少數智庫以“純學術研究”為取向。“建言獻策和培養人才是智庫的兩項最重要職能。”前者就是智庫希望所做研究能夠影響政策,後者就是為政黨或有關執政當局儲備和輸送人才。

  藍綠陣營的“第一智庫”

  在政治領域,藍綠傾向最明顯的知名智庫,莫過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和“臺灣智庫”。

  在臺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很多時候被人直接稱作“國民黨智庫”,或國民黨的“第一智庫”。該智庫是在連戰父親連震東的原文教基金會的基礎上,結合國民黨及社會各界的捐助,改組、擴大而建立起來的財團法人基金會,于2000年7月29日成立。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該智庫目前由連戰擔任董事長,研究領域主要是島內政治及兩岸問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一直是馬英九行政團隊徵人用才的搖籃,包括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政務委員”蔡勳雄、前“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以及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胡為真等人,都曾經在該智庫擔任要職。

  現由民進黨“立委”、臺中市長參選人林佳龍擔任董事長的“臺灣智庫”,不只與陳水扁、遊錫堃等關係良好,現在也深受蔡英文倚重,甚至被認為是民進黨“首席智庫”。該智庫現任執行長鄭麗君曾擔任“青輔會主委”,也是蔡英文擔任民進黨主席時的發言人。

  “亞太”和“民主”基金會

  王建民還介紹,目前在臺灣政治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另一智庫就是“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它主要涉及兩岸及安全。《新華澳報》曾刊文介紹了馬英九當局非常倚重的三大智庫,包括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文章稱,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專責兩岸事務,是島內少數能“直達天聽”的智庫之一,下設六大研究群組,包括大陸政治、大陸經濟、大陸社會、大陸外交、大陸軍事及兩岸關係。該基金會與島內情治單位關係甚深,董事長趙春山與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頗有淵源,前“國安局長”蔡得勝是其董事成員之一。

  而由藍綠共同組建的智庫是“臺灣民主基金會”,是民進黨時期成立的智庫,藍綠成員按照政黨比例進行分配,它主要進行“對外關係”的研究,由臺“外交部”主導。蔡瑋介紹,該智庫主要任務是“對外民主推廣”,不設研究室,若有需要基本“委外研究”。

  財經類4大智庫

  臺灣一度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創造過世界經濟的奇跡。取得這樣的奇跡,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臺灣的産業升級,而促成臺灣完成産業升級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臺灣的財經類智庫。

  王建民介紹,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臺灣建立了許多頗有影響力的財經智庫,其中就包括“臺灣經濟研究院”(簡稱“臺經院”)、“中華經濟研究院”和“臺灣綜合研究院”等。其中,臺經院于1976年由辜振甫先生創辦,是臺灣最早由民間設立的獨立學術研究機構,現任董事長是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

  而有媒體介紹,馬英九當局經濟議題首要諮詢目標當推“中華經濟研究院”。該院匯聚了馬當局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前“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等多位島內財經主管,東元電機、遠東紡織、富邦金融、潤泰集團等董事長也位列其中,掌控島內政經兩線主要資源。

  “臺灣綜合研究院”于1994年2月由劉泰英主導設立並擔任“院長”,劉泰英是李登輝的嫡系人馬,掌管著國民黨龐大的黨營事業,政商人脈豐沛。“臺綜院”的董事結構幾乎是親劉泰英的企業人士。在李登輝主政期間,“臺綜院”是李登輝最倚重的智庫之一。

  王建民説,1973年,由於當時臺灣在“外交”、經濟上遭受嚴峻的挑戰,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又推動成立了“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這一智庫對推動臺灣工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現在,工研院還可以稱得上是臺灣最大的智庫,從技術到人才再到産業發展,它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楊思萍)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學磊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學磊

原稿件來源:海峽導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