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北首創“優良社區回收站” 垃圾分類漸成文化

2014年10月25日 08:28: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推動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日前臺北市在島內首創“優良社區回收站”認證機制,併為首批9家社區頒發了“優良社區回收站”標章,以此鼓勵市民爭做“資源衛士”和“環保先鋒”。而許多原本被廢棄的垃圾,在社區回收站裏變“廢”為“寶”,實現了可回收資源的再利用。未來,臺北市還將把2000多家社區全部納入“優良社區回收站”,讓生活垃圾從源頭減量,打造無味、整潔的社區。連日來,記者實地探訪了這些可以“淘寶”的社區回收站。

  垃圾分類漸成文化

  21日,天剛亮。臺北市大湖公園家小區就熱鬧了起來,社區回收站外面,已經有不少居民在排隊,大家拎著廢報紙、瓶瓶罐罐,準備將它們一一妥善“安頓”。

  “每天上午6時至12時、晚上6時至零點,都是回收站開放時間,4年多來從未間斷。”大湖公園家管委會總幹事周永明説,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已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大家相互監督,誰亂丟垃圾或者做不好分類,還會招來白眼”。

  大湖公園家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是一個有著18年樓齡的小區,共有住戶250戶。“2000年開始,臺北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我們跟其他小區的居民一樣,一到晚上8點半就準時把垃圾提下來,排隊扔進垃圾收集車。”管委會安全委員張文宗説,即使颳風下雨,大家都必須定時定點扔垃圾,為方便業主,2010年小區建設了社區回收站。

  記者看到,該回收站由一個卡拉OK室改建而成,裏面有完善的地漏系統,地面和墻面都鋪上了瓷磚,還安裝了臭氧機和攝像頭。在回收設施方面,設有13個專用垃圾桶、1個大鐵箱。最引人注目的是,裏面還有一台大冰櫃,用來貯存廚余垃圾。

  周永明介紹,每一個垃圾桶的功能都不一樣,桶面上標有可回收項目,分類異常細緻,包括一般垃圾、金屬、寶特瓶、紙類等。而冰櫃內也有兩個垃圾桶,一個裝熟廚余,另一個裝生廚余。

  居民王小姐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家並不懂怎麼分類,總是隨手扔,後來管委會請專人駐守在回收站內,連續3個月輔導大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3個月後,250戶居民全部學會了垃圾分類,不少人稱讚真是“功德一件”。

  目前,該回收站月均回收垃圾量6030公斤,其中以廢紙、廚余和廢鐵比重最大,小區也多次獲得嘉獎。

  資源回收帶來商機

  22日,宏茂環境服務公司的資源回收車,照例駛入臺北市大同區的克裏翁小區。像往常一樣,回收專員小張拎著專用袋走進回收站,打開舊衣回收箱,將舊衣褲、鞋帽等物品悉數打包,搬上車運走。

  克裏翁社區管委會主任崔同樂介紹,小區分別與3家廠商簽訂合同,分工負責垃圾清運、資源回收和舊衣回收工作。其中,前者需要社區付錢給廠家,由廠家來清運垃圾;而後兩者則可以給社區帶來收入,即資源回收廠商收集到垃圾,舊衣回收廠商收集到舊衣物後,通過捐贈、義賣或外銷等方式,將賺取資金返還一部分給社區。

  “每個月社區由此獲得的收益近2000元(新台幣,下同),而這部分資金則被納入到社區公共基金中,用於垃圾桶購買、綠化維護等支出。”崔同樂説。

  據了解,早在2012年,臺北市環保局就已核準55家社福團體設立舊衣回收箱,並在全市建成1058個回收點。環保局第三科科長邱寬厚説,社福團體回收的衣物以變賣為主,年平均回收量2788.6噸,金額達1950萬元。

  回收後的舊衣物流向了哪?據了解,舊衣回收業者會對回收的衣服進行分揀,達到捐贈標準的,捐贈給福利院等機構;無法捐贈的則會運到工廠,按材質進行分類處理。化纖類衣物會通過化學手段,做再生材料處理;廢舊紡織品還可被加工成汽車內飾,或建築保溫材料;棉質衣物則可以加工成拖把、蔬菜大棚保溫被等。

  自2000年施行“垃圾不落地”政策開始,臺北的垃圾分類回收之路已走過14年,垃圾産生量也由當年的3000噸/天,變成了現在的1000噸/天,是全球唯一實現“垃圾零掩埋”的大都市。

  更為可貴的是,由於分類精細,許多原本被廢棄的垃圾變成了“商機”。截至去年底,臺北市垃圾回收率達到67.83%。其中,資源垃圾回收率更是高達56.15%。如今,走在臺北街頭,你若看見人們排隊扔垃圾,不妨跟去看一看,或許可以淘一淘“寶”。

  採訪手記>>>

  拿著放大鏡,做好小細節

  環境意識和環境品質,是衡量一座城市和一個社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記者駐臺近一個月,感受最深的就是,這裡乾淨整潔的街道、規劃合理的設施。正是這些小細節,為市民營造了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

  細節決定成敗。在社區回收站,裝一台冰櫃,把熟廚余和生廚余分類裝下,可以避免垃圾發餿發臭;而舊衣回收箱,則不僅解決了舊衣處置問題,也為福利院的孩子獻上了愛心。正是因為對這些細節的關注,臺北市的垃圾産量才會逐年遞減,而人性化的用心設計,也提高了垃圾回收率。

  拿著放大鏡,做好小細節。記者認為,無論是社區建設,還是城市管理,都需要時刻拿著放大鏡,關注好每一個細節的處置,才能見微知著、常變常新,永葆一座城市的活力,營造出和諧、優美的居住環境。(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