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士林夜市:剪不斷“中華根” 理還亂“思鄉情”

2014年09月26日 08:22:00 來源:中新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臺灣“地盤”最大、名聲最盛的士林夜市遊走,街道狹隘,錯綜盤曲,甚易迷路。長不過百米的巷道,竟然密密挺挺、深凸淺凹地擠滿500多家店舖、商販。

  夜幕初降,夜市燈亮,不同膚色、語言的人流漸漸聚攏,涌入市井街巷,吆喝叫賣、討價還價、喧囂嬉笑,安靜的市井打開“話匣”,紛繁熱鬧。若信步閒聊、享用美食、穿梭探路,從頭至尾需花費幾個時辰。

  福州胡椒餅、廣東粥、溫州大餛飩、上海蔥燒包、蒙古烤肉、香港十三座牛雜……或近或遠,每隔幾步,鱗次櫛比、個性撞眼的店面招牌,透露著兩岸四地的美食元素。

  晚六時,“福州世祖胡椒餅士林店”前,一如既往排出五米開外長隊。楊美鈴和面、搓團、嵌餡,手腳麻利,三秒捏出一個,置鐵板炙煎。對已販賣十多年的胡椒餅,她再了解不過:福建祖輩帶無餡“光餅”至臺灣改良,創新添加豬肉、大蔥餡料、上撒芝麻,點胡椒,偏甜口。

  一些福州人吃了覺得口味相去甚遠。“曾有個移民到新加坡的福州人,來買了好多帶給家人,他説雖然改良轉向,但家鄉滋味仍存”,楊美鈴低頭開口,手中不停。

  對食物進行徹身改造,臺灣人想像力發揮至極,雖改頭換面,每一種味道,似乎都能在中華食譜中尋得樣本,令食客“點讚”。

  深巷間,散落著中藥房、中醫診所、金紙、銀樓、香鋪、筆墨齋、布行、修鞋鋪、裁縫店。晚八點,遊客漸多,生意到府。路口,算命先生見人探話,攬客入館。這些中華古老行業小店,在許多現代化城市樓宇間已消失殆盡。

  “夜市裏大陸老闆不多,大陸老闆娘多”,一句發問換得一句説笑,身邊攤主將目光投向老闆洪依婷,她正穿著拖鞋、坐在街口啃鴨脖,不時起身招攬顧客。

  她早年從福建遠嫁至此,忙於生計,開“福建東山鴨頭”店,不幸早年喪夫,歷經艱辛,將兩個兒子撫養成人。

  在臺灣生活幾十年,洪依婷已完全融入當地,滿口“臺腔”,説起老家,心情波動,“怎會不想家?三五年要回去一次,家裏只剩下姑姑了”。

  而海友十全排骨店主蔡松田對“祖籍”的直觀理解,是尊放家中供奉的祖譜。“山東—福建—臺灣”,他在空氣中比劃出路線圖。

  曾在臺灣部隊服役的蔡松田,經常對大陸食客“談笑泯恩仇”:“過去你是我的敵人,現在是我的客人。”

  他的店,是整條街人氣旺鋪之一,人流涌進涌出,絡繹不絕,“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華裔非常多,再有就是陸客、港客”。

  蔡松田總結原因:“中國人講求藥補,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所以我有生意可做,因為,骨子裏,我們都是一家人。”

  當地人説,“士林夜市”是微縮版臺灣“代言”。而這裡的很多老闆都知道,如今瀋陽、上海、武漢等地或引進、或建起“士林”,或許會有老闆舉家遷移,回到百年前的出發地,展開新旅程。(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