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虎航、威航紛紛開航迎客 臺灣本土廉價航空掀戰火

2014年09月23日 10:07: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虎航、威航紛紛開航迎客臺灣本土廉價航空掀戰火

  威航空乘新制服彰顯年輕活力

  臺灣民眾坐飛機出行有新選擇了,本月26日和年底,虎航與威航,臺灣兩家本土籍廉價航空將分別正式開航迎客,有別於傳統航空,民眾可用較便宜的價格實現飛行夢。

  其實,自2004年來,共有13家外籍廉價航空進駐臺灣,2013年也有大陸的春秋與吉祥兩家廉價航空飛進兩岸航線,而如今則是首次出現臺灣本土的廉價航空加入臺灣市場競爭,同時也引爆臺灣本土廉價航空戰火。

  低票價、空姐新形象、飛機餐虎航、威航出招較勁

  在各界的期盼下,臺灣迎來了自己的廉價航空公司,而且一次成立了兩家。本月26日,由臺灣中華航空及新加坡欣豐虎航“虎航tigerair”合資經營的臺灣廉價航空公司“臺灣虎航”,其中華航出資90%,將正式開航,首航臺北飛新加坡,至今年底將陸續開闢其他東南亞航線。

  另外,由臺灣復興航空投資的威航“V air”預定年底前開航,首飛曼谷,明年第一季將再擴展航線至日本、韓國。

  作為廉價航空,低票價當然是第一賣點。9月2日起,臺灣虎航開放開航體驗預約登記,推出逾10000張888元(新台幣,下同)臺北-新加坡單程機票搶客,為一般航空公司優惠票價的五分之一,所有機位在開放當日3.5小時後被一搶而空。而威航,雖然首航票價未定,但也喊出“要比虎航888元”“殺更大”。

  除了票價,在空乘形象與飛機餐的PK上,兩家航空也十分火爆。威航顛覆以往空姐身著套裝的端莊形象,設計出V領、黑白色系T恤搭配淺藍色褲子與平底鞋,大打年輕活潑風格。虎航則是黃色襯衫配黑色西裝褲,腰係虎紋腰封,走國際化路線。

  令人關注的飛機餐,虎航、威航都強打臺灣本土小吃,虎航套餐價格落在250-450元之間;而威航方面,像是鹽酥雞、大腸包小腸、小籠包、肉圓等,單點價100元至200元,套餐為250元,可樂、礦泉水及泡麵只要50元上下,價格硬是壓得比虎航便宜。

  與傳統航空相比安全不打折 “3S”成乘客選擇參考

  據臺媒報道,以臺北飛新加坡為例,臺灣傳統航空票價是60天前“早鳥票”未含稅8100元,45天前8600元,需另加稅費2622元,手提行李7公斤及托運20公斤免費,機上免費提供餐飲、毛毯和影音娛樂設施;而廉價航空臺灣虎航,不提供影音娛樂、毛毯,機上餐點需付費180元到450元不等,手提行李2件10公斤免費,托運要付費,但開航促銷票價臺北飛新加坡單程只要888元,新加坡到臺北1445元,不需另加稅費。

  桃園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助理教授盧衍良在接受導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廉價航空的客源多面向預算不多但要出去旅遊的乘客,尤其是年輕人,可以花較少的錢,實現飛行夢想、旅遊夢想。“運輸與服務,是旅客搭乘飛機的兩大需求。”與傳統航空相比,盧衍良認為,低成本航空經營法是滿足前者而精簡後者,因此不必擔心飛行安全會打折扣,而“3S”將成乘客出行選擇參考,所謂“3S”即service(服務)、speed(速度)、space(空間)。盧衍良説,低成本航空端出了低票價,但機上很多服務則是收費的。其次,由於其飛行時間點較早或較晚,乘客可能要在交通上多花時間配合,因此旅行時間可能更多一些。還有,在乘坐空間上,乘客也會較有“壓迫感”。據臺媒報道,像虎航座位椅距28.5寸就較傳統航空的32寸窄。

  被接受度上升、市佔率擴大廉航已成臺灣觀光推手

  對於廉航,臺灣民眾很早就開始接觸。在2004年底,新加坡籍捷星亞洲航空首家進駐臺灣。到現在,已有13家廉價航空進駐臺灣,開闢9條航線,以東南亞及日本為主力“戰區”。

  如今,臺灣出現本土廉航,讓眾多廉航粉絲拍手稱讚。據盧衍良觀察,除價格優勢外,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對低成本航空的接受度也在上升。

  低成本航空也意外成為促銷臺灣觀光的推手。其中又以開航較久的桃園-新加坡,及桃園-吉隆坡的影響力最大,市佔率已分別達29.5%及42.4%。因此,臺“交通部觀光局”也開始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多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合作,推出暢遊臺灣套裝行程,成就斐然。

  或許,這也正是華航、復興投資低成本航空公司主攻東南亞市場的理由吧。而放眼世界,廉航勢頭正熱,也闖出一片天。盧衍良亦認為,廉航已成民眾出行新選擇,未來他也看好臺灣廉航能進軍兩岸航線。(海峽導報記者 林連金)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