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商盧煥瀛:再不創業就“老”了

2014年07月30日 13:1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學學的是材料工程,第一份工作卻是IT工程師;37歲“高齡”選擇創業,卻又選擇進入裝飾材料行業,並將事業拓展到大陸……臺商盧煥瀛的職場生涯總是“不按牌理出牌”,難道他是喜歡不斷挑戰自我的人?

  “其實我只是‘隨遇而安’而已。”今年51歲的盧煥瀛笑著對記者説。與許多臺灣“外省人”一樣,其父1949年從浙江渡海到臺灣。小時候一家人輾轉多地,盧煥瀛念的小學就換了四所,家裏做飯常常是青菜就豆腐。但他並不覺得有多苦,“我習慣了在變動中生活”。

  高中畢業,盧煥瀛考入臺中逢甲大學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1988年,服完兵役的他負笈美國。5年一晃而過,臨畢業時朋友勸他留美工作,但他不願忍受“玻璃天花板”的異國職業生活,還是回到了臺灣。

  “創業是藏在心底的夢想,當時自己剛從校園裏出來,懂的太少,覺得要到大企業裏學習,經受鍛鍊。”他説。

  之後6年間,盧煥瀛先後擔任過寶龍洋行的IT工程師、震旦公司的財務經理,接觸過印刷機、狗糧、礦泉水、調味醬等産品,還做過消費者統計和市場調查。這些與他的學習專業都沒有關係,卻讓他對市場拓展、團隊協作和財務管理有了充分認識。

  歷練過後,盧煥瀛覺得“是時候創業了”。“37歲也算是過了沉澱期了,再不創業年紀就大了。”回憶起創業初衷,盧煥瀛笑著説,這是他度過“中年危機”的獨特方式。

  1999年,盧煥瀛夫婦合開的壁紙店在臺北開張,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選擇做壁紙?因為太太先入了這一行,我對它有初步了解。而且,壁紙像藝術品和服飾,有內涵又有變化,每年隨著季節不同還會有新款,我喜歡這種産品。”他説。

  創業伊始,只有3個人的公司拿下了德國瑪堡壁紙的臺灣地區代理權,發展勢頭良好。不想卻很快遇到全球裝飾材料行業崩盤,他的店主營進口壁紙,單價較貴。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做了,但他不為所動。“我認定賣的是好東西,只是需要開拓市場而已。”

  抱著堅持下去的信念,盧煥瀛一家家敲門,親自拜訪設計公司和客戶,賣力推銷自己的産品。憑著誠意與耐心,公司的産品逐漸打開銷路,走上正軌。

  2002年,盧煥瀛又在上海成立了舒雅室公司,正式進入大陸市場。“剛來大陸,兩地的制度不一樣,很多東西都需要摸索。大陸市場太大了,我們的人力資源太少,一步一步都需要學習。”當時,盧煥瀛一方面要在大陸各地做推廣,一方面還要兼顧臺灣的生意,異常繁忙。

  就在盧煥瀛準備在大陸大展身手之際,一起未遂的綁架案差點斷送了他的事業。那是2002年冬天,一個來自河南鄭州的電話聲稱急需高檔壁紙給別墅群裝修,於是盧煥瀛拎著一箱子壁紙樣品趕到鄭州。不想對方卻不急著看貨,一個勁地説先吃飯唱歌。生拉硬拽之下,他被幾個當地人帶到了KTV門口。

  “他們硬要我請客。我靈機一動,説公司有政策,唱歌不能報銷。要我請吃飯你們來我酒店,説完就打車離開了。”儘管是寒冬臘月,這次險情卻讓盧煥瀛驚出了一身汗。事後他閱報得知,有臺商在當地落入同樣的“桃色陷阱”,交了400萬元人民幣贖金才得以脫身。“好險,幸好自己還有防備。”

  這次意外並未動搖盧煥瀛在大陸興業的決心。針對大陸市場廣闊的特點,他調整行銷戰略,開始發展區域經銷商,主打國際知名品牌壁紙在大陸的代理與推廣。“國際品牌不缺製造技術,缺的是行銷通路。這是我們擅長之處。”

  “有志者,事竟成。”現在,舒雅室在大陸280個城市擁有500多家德國瑪堡壁紙經銷店,連遼寧鐵嶺、安徽銅陵等三、四線城市都有門店。去年,舒雅室的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人民幣,居大陸銷售榜單前列,旗下代理德國、英國、義大利、瑞典等多國知名品牌。

  2006年以來,大陸壁紙市場進入“爆發期”,目前已有200多家工廠近500條生産線,産能明顯過剩。不少廠家開始打“價格戰”,主打高端品牌的舒雅室難免也有壓力。

  但盧煥瀛很淡定,“我們不靠低價吸引客戶,單純靠生産只能停留在價值鏈的底端,品牌設計和行銷的收益更大”。在他心目中,未來舒雅室的團隊負責提供創意,再交給歐洲設計師轉化成産品,最後推出專為大陸市場設計的壁紙。

  十多年間,盧煥瀛見證了大陸家裝市場的巨大變遷。“十年前,很多顧客買壁紙是炫耀型的,現在消費理性多了,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樣式,”他深有感觸地説。

  “大陸為臺商提供了很好的舞臺,臺商的先進理念與經驗得以大展身手。在未來的全球化生産網路中,大陸還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盧煥瀛説,能見證大陸的崛起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自己很幸運。(記者查文曄)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