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2014年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圓滿結束

2014年07月29日 09:28: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17-22日,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灣開展,共有位66名大學在校紅十字青少年骨幹參加此次交流活動,今年的活動圍繞“人道之旅”這一主題,秉持“兩岸紅十字一家親”這一宗旨,圓滿完成“走親戚,交朋友,學知識,訪民情”四項任務。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姚立新、張灝、張博和湖北省紅十字會的王朝暉、福建省紅十字會的周振江同臺灣紅十字組織同仁全程負責這次活動的組織工作。

  2014年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圓滿結束

    2014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授旗儀式 周振江 攝影

  張灝回顧這次參與組織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交流活動的感受時對説: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交流工作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得到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的高度重視,受到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的歡迎支援。在參與和組織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交流活動中,感受最深的三方面:

  一是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工作各具特色,且交流合作意願強烈。參與人道之旅的雙方營員不僅交流了各自學校開展紅十字青少年工作的情況,而且紛紛表示希望互通有無、加強相互學習。二是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工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紅十字志願活動豐富多彩、青年積極參與紅十字會核心業務,又如地區間、學校間紅十字青少年工作發展不平衡,青少年對紅十字運動基本原則的理解還有待進一步深化等等。加強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交流有利於應對共同挑戰、抓好發展機遇。三是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交流活動凸顯青少年特點,受到青少年歡迎。他們還倡議今後可借鑒目前臺灣流行的青少年活動形式,開展“自行車騎行環島人道之旅”等,在挑戰中深化友誼,鍛鍊身心,傳播人道精神。

  2014年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圓滿結束

   2014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夏令營人道之旅全家福 中國紅會提供

  張博則這樣告訴: “2014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交流活動,遵循海峽兩岸三年合作備忘錄計劃安排,致力於為兩岸青少年打造內容充實、主題鮮明、文化豐富的交流平臺。本次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交流活動突出兩岸紅十字青少年的群體交流、亮點工作,突出兩岸紅十字文化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真情厚意,突出“人道理念簡易傳,博愛真誠係兩岸,奉獻志願在民間”,讓海峽兩岸的紅十字青少年們在紅十字理念研習與實踐互動中,收穫頗豐:一是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紅十字知識,二是進一步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與視野,三是進一步了解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四是促進形成自身為載體的人道傳播媒介,將正確的紅十字理念和精神傳遞兩岸。作為本次活動的參與者與見證者,深深的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交流效果,營員們以志願服務為榮,以能夠成為紅十字大家庭的一員為榮,以能夠做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友好使者為榮!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對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的交往與合作將會産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未來的和諧海峽也將會做出紅十字青少年應有的貢獻。”

  2014年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圓滿結束

   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人道之旅在臺灣各地展開 張灝 攝影

  這次活動中方領隊、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宣部姚立新部長告訴光明網:活動完成了預定的“走親戚,交朋友,學知識,訪民情”等任務,有五個方面的突出收穫。 一是學習臺灣紅十字組織所做的人道救援、災後重建專案責信報告,有利於我們進一步加強與利益相關者溝通和關係管理,促進可持續的資源動員、籌資工作和紅十字會聲譽建設。二是學習臺灣紅十字青少年工作注重與其他青年社會團體合作,特別運用其他青年社團分佈在全島的17個青年活動中心、消防局、921防災教育館等,在組織青少年開展體驗教育上取得很好成效。三是學習臺中市紅十字會舉辦“食物銀行”,把在有效期內的食品募集在食品銀行,解決非傳統人道饑餓問題,充分發揮了紅十字會作為人道資源整合平臺的作用。四是學習臺中市新民高中組織舉辦學校紅十字青少年活動,創新、研發符合青少年實際的活動項目。學校的董事長是臺中紅十字會會長,專門安排一個教師擔任紅十字青少年活動輔導員,紅十字青少年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獲得多個重要獎項,青少年在參得有聲有色,獲得多個重要獎項,青少年在參與紅十字活動中成長成才。五是學習臺灣紅十字組織良好的團隊合作,隊伍團結,紅十字青少年明理、守禮、活潑、有創新精神,啟示我們要緊貼青少年時尚脈動,不斷創新發展紅十字青少年工作。( 瀋陽 通訊員 張灝 張博)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光明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