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颱風天 為何起飛?(看臺絮語)

2014年07月29日 08:0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颱風天,為何起飛?這是7月23日澎湖空難後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

  可惜,在此之前,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為何不飛?

  一位退休機長接受我的採訪時説,按照臺灣的飛行制度,飛與不飛,民航局交航空公司決定,航空公司交機長決定,而機長要不斷承受候機旅客的壓力:“什麼時候飛?為什麼別的飛機飛了我們不能飛?”此時,只要有起飛條件機長就會飛,降落時條件變差,就在空中待命,等待時機落下去,如果原機飛回,要承受更多抱怨,還有航空公司的成本壓在心上,令機長有不能承受之重。

  就在澎湖空難同一天,臺北也是風雨加交,我認識的一個人在臺北松山機場候機。她事後告訴我,飛澎湖的班機不斷延期,旅客怨氣沖天,終於傳來登機的消息,大家鼓掌歡呼。但這班飛機到澎湖後又原機返回,乘客聽到機長廣播後心頭火起。等飛機落回臺北,打開手機,澎湖空難的消息傳來,所有的人都安靜下來……

  飛與不飛,真的是一個人命關天的專業問題,乘客不能情緒化面對。這場空難可以教會我們不少事,比如航空公司開具取消航班的證明,令上班族們有個交待,不至於非飛不可;再比如特殊天氣裏航管比平日更密集地發佈氣象數據,給機長更多判斷依據……相信還有更多專業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飛行安全。

  但是,“為何起飛”的反省已經變了調,因此我費了一番口舌才説服那位機長接受我的採訪,他説:“臺灣現在人人都是飛行專家,什麼都敢説,太離譜了,我無話可説了。”我理解他的意思,當電視畫面偏重哭喊,報道文字偏重指責,甚至於把遇難者和馬英九握手的照片翻出來,聲稱凡是離馬近的都沒有好結果,把空難變成政治鬥爭的武器,不僅離譜,而且是跌出了底線。

  飛與不飛,需要理性判斷;面對空難也需要理性反省。這不是好萊塢的電影,越煸情、越陰謀、越慘烈就越成功,更不能借此攫取政治利益,那不是和對手過不去,是和人道過不去,一個正常的社會無法容忍!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