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衛
尊敬的吳伯雄榮譽主席、林中森董事長;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
很高興在這個熱情的夏天,來到美麗的寶島臺灣,舉辦“兩岸(江西)經貿文化合作交流活動周”活動。今天的會場,可謂 “高朋滿座、勝友如雲”。首先,我代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向出席大會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關心支援江西發展的臺灣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向2300萬台灣同胞致以誠摯的問候!
來臺灣走親戚、看朋友,一直是我的心往之願。來到臺灣後,感到很親切。我知道,在臺北市近郊,有一個著名的陽明山公園。無獨有偶,在江西南昌市也有一個陽明公園,還有一條陽明路。它們都是為了紀念明代儒學大家王陽明。王陽明與江西有很深的緣分,他在江西為官13年,不僅政績斐然,而且理學思想也逐步成型。時至今日,“陽明心學”仍影響著海內外華人的精神世界。
臺灣學佛的人知道,佛教中國化的兩件大事都發生在江西,這就是“馬祖建道場,百丈立清規”。江西靖安縣的寶峰禪寺是馬祖道一的道場,奉新縣的百丈寺是禪宗“禪林清規”的發祥地。晚唐時期,禪宗發展為“五家七宗”,其中溈仰宗、曹洞宗、臨濟宗、楊歧宗、黃龍宗等五宗在江西發源、發展、定型並向海內外傳揚。江西雲居山的真如禪寺自唐代以來更是高僧輩出,虛雲、一誠、傳印等大德高僧聲名遠播。贛臺兩地佛教同根同源,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法師是臨濟宗第48代傳人,法鼓山聖嚴法師是曹洞宗第50代傳人、臨濟宗第57代傳人,中臺禪寺惟覺法師是虛雲大師的再傳弟子,慈濟會證嚴法師曾率信眾到江西扶貧助教。
贛臺道教之間的聯繫也很緊密。東漢年間,張道陵在江西鷹潭市龍虎山修道大成,創立道教正一派。從第四代天師張盛開始,歷代正一派天師都華居江西,修煉傳道,龍虎山因此被稱為“千年道教祖庭”、“道教第一山”。幾乎所有臺灣的大宮觀都到過龍虎山天師府進香謁祖,天師府也多次組團赴臺參訪。如今,臺灣正一派道士到龍虎山天師府受籙已達3000余人,鷹潭市舉辦了6屆海峽兩岸道教文化論壇。今年11月,第三屆國際道教論壇將在鷹潭市舉行,這是兩岸道教界的大喜事。
中華文化歷來奉行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倡導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儒、釋、道精神的熏陶和浸潤,深深影響了一代代的贛臺同胞。
這讓我想起一位曾在臺灣為官的江西人。他叫夏獻綸,是江西新建縣人。1873年,夏獻綸任臺灣道。當時,日本兵犯臺灣,夏獻綸籌辦海防,抗擊來敵。他還參與了臺灣行政區劃調整、臺北孔廟籌建等工作,他所作的《臺灣輿圖》是最早的臺灣地圖集。
還有一位曾在江西為官的臺灣人。他叫汪春源,是臺灣安平人。1903年,汪春源來到江西,先後出任多個地方的知縣,以卓著的政績贏得了百姓愛戴。汪春源是愛國愛鄉的典範,他早年在北京參加會試的時候,得知清政府即將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立即聯名上書,慷慨陳情,力主抗日保臺,被譽為“公車上書第一人”。
也許大家對這兩個人不太熟悉,但有一位曾在江西為官、後又主政臺灣的大人物,大家一定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蔣經國先生。上世紀40年代,蔣經國先生主政贛南6年,致力於整肅治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興辦教育、倡導新風。蔣經國先生的“贛南新政”,不僅在當時推動了贛南經濟社會建設,也為他後來主政臺灣進行了預演,積累了經驗。如今,蔣經國先生當年在贛州生活、辦公的舊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來參訪。
清代著名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中寫道,“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贛臺兩地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淵源,歸根結底是因為“贛臺一家親”。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所説:“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
我們擁有共同的血脈。很多年前,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江西贛州,又從那裏開始翻山越嶺、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各地。今天,江西有1250萬客家人,臺灣也有500萬客家鄉親,他們“祖同宗、文同源、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有著割不斷的血脈情緣。許多臺灣同胞的祖先曾在江西這片土地上留下過遷徙的足跡,揮灑過開拓的汗水。上世紀中葉,又有許多江西老表跨越海峽來到臺灣。現在,江西旅臺鄉親有50萬人,江西籍在臺媳婦有2萬多人,他們深深地紮根在臺灣的土地上,為臺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奮鬥打拼。
我們擁有共同的文脈。江西是儒家文化的中興之地,是禪宗文化的定型之地,是道教文化的發源之地,更是陶瓷文化、書院文化的發祥地。陶淵明的詩歌、湯顯祖的戲曲、黃庭堅的書法、傅抱石的繪畫,都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璀璨明珠。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贛臺儒學的理念一同、贛臺佛緣的一脈相承、贛臺道教的互動互融就是最好的明證。兩地文化還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江西景德鎮是世界瓷都、千年瓷都,臺北鶯歌鎮同樣以陶瓷藝術聞名全球,被稱為“臺灣的景德鎮”。
共同的血脈和共同的文脈匯聚成我們共同的根脈。如今,共同的根脈滋養出的贛臺合作之花,已成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百花園中的一抹亮麗風光。
從1989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江西以來,臺灣累計在贛投資企業3098家。特別是近三年來,在贛投資的臺資企業達255家,平均每4天就有一家臺資企業落戶江西。臺灣已成為江西利用外資第二大來源地,江西也成了臺商投資最多、臺資企業最密集的中部省份。從2003年至今,我們連續舉辦了十二屆“贛臺會”。此前的十一屆“贛臺會”都在江西舉辦,本屆“贛臺會”移師臺灣舉辦,這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把兩地合作交流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從遠隔千里到近在咫尺,從文化交流到經貿合作,贛臺兩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交流越來越頻繁、感情越來越濃厚。這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江西是距臺灣最近的內陸省份,兩地人緣相親、地緣相近、文緣相承、商緣相連。回望過去,贛臺合作已經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當下,正逢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我們繼續精心呵護、勤勉耕耘,未來一定能收穫更豐碩的果實。如何深化合作?我想到了三個詞——篤定、深耕、智慧。
第一,篤定,就是要順應潮流、堅持定力、保持信心。孫中山先生説:“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連戰榮譽主席2005年“破冰之旅”在北京大學演講時也説過,要把握“歷史的潮流、民意的驅動”。偉大人物引領歷史潮流,人民大眾參與歷史潮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表達了兩岸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聲、共同願景。宋代辛棄疾在江西贛州造口壁寫下名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天,海峽兩岸同胞正順應走向和平、走向融合、走向復興的時代潮流,書寫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歷史篇章。在這個大潮流之下,贛臺合作交流取得了巨大成績。面向未來,我們對兩岸和平發展、贛臺合作交流的美好前景更加充滿信心。
當然,大潮之下難免有逆流和漩渦。我們強調篤定,就是要堅持朝著既定的航向,走對的路,做對的事,不受雜音噪音的干擾,堅定不移地向前邁進。不管太平洋的風怎麼吹,我們都不能暈船。就如鄭板橋詩中所言,“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只要有利於贛臺合作交流的事,有利於增進兩地同胞福祉的事,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的事,我們都要積極推動,盡最大努力去做。堅持走大道、走正道,贛臺兩地的合作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越來越美好。
第二,深耕,就是對兩地之間的合作深耕細作、提升效益。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們要更加注重細節,更加精緻做事,努力營造放心、安心、舒心的環境,讓廣大臺商在江西得到回報、獲得成功。
當下的江西,發展勢頭強勁,為臺商投資提供了寶貴契機。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了江西“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的十六字方略。圍繞這個總要求,我們在區域發展上謀篇佈局,贛北加速南昌、九江一體化發展,贛南力促振興發展,贛東北推進合作開放發展,贛西實施轉型發展,構建了“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我們在産業發展上排兵布陣,修訂了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謀劃了60個工業重點産業、75個農業、35個文化旅遊、16個現代物流等重點産業集群,並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尤其是,江西工業領域航空、汽車、電子資訊、光伏、生物醫藥産業潛力巨大,臺商可積極參與戰略合作;江西正致力建設現代農業強省,臺商可在農産品深加工、深度種養殖等方面投資,借助江西農副産品綠色、安全、有機的“金字招牌”賺得缽滿盆溢;江西正致力建設旅遊強省,臺商可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參與景點景區、旅遊配套服務等開發,與我們分享“江西風景獨好”的品牌收益。隨著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和“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江西的發展更具生機活力。今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江西生産總值增長9.5%,增幅居中部省份第一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4%,增幅居全國第一位;財政總收入增長12%,增幅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可以説,江西蓄勢騰飛的勢頭已經顯現,商機無處不在,市場潛力無限。廣大臺商及時搶灘江西、佈局江西,一定可以收穫更多成功。
當下的江西,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為臺商投資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們大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取消或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方式由“串聯式”改為“並聯式”,外商投資可以在網上審批;便利化貿易“單一窗口”,可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使外資有機會入股國有企業;今年還推出300多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類似的改革措施還有很多。這些將使江西各級政府的服務更有效率、更加到位。
更重要的是,江西服務台商的工作更加人性化、細緻化。我們出臺了《支援臺資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支援臺資企業發展的優惠措施。我們在全省設立了5個“臺資企業産業轉移承接基地”、10個“臺商創業園”和13個“贛臺農業合作試驗區”,這些都將為臺資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下一步,我們將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讓更多的臺灣産品進入江西,特別是要讓江西人民品嘗到美味的臺灣水果。我們還要從細微處著手,支援臺商醫院、臺商子弟學校及臺協會館建設,解決臺商子女入托、入學問題,切實把服務工作做得更具體、更貼心,解決好臺商的後顧之憂。
第三,智慧,就是要善於尋求“最大公約數”,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開展合作交流過程中,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要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問題。正如吳伯雄榮譽主席所説,一念之間想通了,很多事情就通了。
我們要相互包容,以對話的方式處理問題,以相互體諒的精神解決分歧,不斷擴大共同利益。我們要深化人文交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贛臺在儒家文化、禪宗文化、道教文化、客家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等領域互動,用精神的紐帶增進共識、加深了解。我們要擴大基層往來,推動贛臺鄉鎮、社區、農會、學校、醫院密切交流,鼓勵兩地同胞交朋友、結對子,讓贛臺合作的友誼之花開遍大地。我們要放眼未來,推動兩地青少年有來有往,從小就開始培養感情,把贛臺友誼的接力棒一代代傳下去。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夢想。兩岸同胞不僅有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也有休戚相關的共同利益,更有命運一體的共同未來。只要我們手牽手、心連心、同奮鬥,贛臺合作交流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兩岸和平發展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
最後,衷心祝願臺灣同胞生活幸福美滿!衷心祝願各位嘉賓身體健康,家庭幸福,事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