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碰撞的創意火花 點燃學生的創新激情

2014年07月21日 10:10:00 來源:浙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來自4所臺灣高校、5所浙江高校的36名大學生,混編成9個創作小分隊,于7月3日進駐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主辦的低碳設計工作坊,8天時間圍繞溫州本土文化,進行低碳設計創意。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一次兩岸大學生文化的思想碰撞,以此活動鼓勵大學生熱愛創意、大膽創新、勇於實踐。

  在9位企業老師的指導下,經過7天緊鑼密鼓的準備,通過溫州本土文化考察、選題設計、制模成型等環節,學生們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任務,創作出了一系列兼具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實用價值的低碳産品。

  7月11日,在工作坊活動閉幕式上,9個小組分別展示和解讀了自己的創意作品。中國傢具設計委員會副主任朱小傑擔任組長,與來自政府、産業、高校的資深專家團,以及臺灣佛光大學助理教授蔡旺晉等10人組成評委會。點評和打分從創新性、市場性、低碳性、美觀性與經濟性五個方面進行,最終産生最佳創意獎、最佳商業化獎、最佳成本獎和最佳環境友好獎。

  臺灣學生+浙江學生=怎樣的創意火花?

  在緊迫的時間裏,2個臺灣學生+2個浙江學生的混編方式迸出了怎樣的火花?在低碳設計工作坊中,學生們可以進行深度的思想交流,讓彼此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相互碰撞,擦出創意火花,點燃創新的激情。

  評委會組長朱小傑表示:“這次的作品,與平時浙江學生或者臺灣學生各自獨立設計的作品大不一樣。因為來自兩個不同的社會背景,他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經驗也不一樣,但他們的血脈和基因是一樣的,所以交流的時候很容易有碰撞,有火花。浙江同學有紮實的技術,而臺灣同學有豐富的教育體驗,對生活的理解更深刻,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很好的創意。”

  “甌蘊”,將精美絕倫的甌繡與竹制手機殼巧妙融合,讓甌繡這個民間傳統藝術轉變為大眾消費品,使甌繡迸發出新的生命力。“甌歷”,使用廢舊木材做原料,把瑞安活字印刷術融入其中,設計出可以重復利用,外形酷似活字印刷版的臺曆。這兩個系列作品獲得了最佳創意獎。

  “OH BAG”,把劉伯溫的故事、甌劇臉譜、活字印刷術等溫州文化元素等描繪到環保袋上,通過巧妙的裁剪、縫合,為環保袋增加了圍裙、野餐桌布的功能。作為第一個上臺展示的作品,“OH BAG”艷驚四座,獲得了全場最高分,並被評為最佳商業化獎。

  “BIGGER(筆格)”,以永嘉文房四寶村後的筆架山為靈感,使用溫州紐扣廠生産的廢棄紐扣,通過設計師和參賽同學巧妙的排列組合,形成了具有鮮明溫州山水意境的吊燈、具有保健作用的足底按摩器和造價低廉的實用型燭臺,因此獲得了最佳環境友好獎。

  “時印”,將溫州第一名人劉基的詩詞雕刻於時鐘面板,巧妙地將傳統的木活字排版印刷技術融入表盤的設計,採用古代干支計時法,用“寅,巳,申,亥”等漢字做時間刻度,採用廢棄的建築廢木料做成時鐘,實現了資源的再生利用,獲得了最佳成本獎。

  喬布斯曾説:“設計是人造物品的靈魂,最終通過連續的産品(服務)來表達自己。”海峽有渡,創意無限。獎項有限,同學們的創作熱情無限。作品還融入了江心孤嶼的盆景式加濕器和藍芽音響的“翠嶼餘音”,用澤雅宣紙、木料、落葉等製作出反映“天圓地方”宇宙觀的落地燈,以溫州地圖為盤、運用黃楊木做成的茶具,同樣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讚揚。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楊霖教授點評道:“在這些創意設計中,溫州的民間故事和傳統技藝能夠很好地融入到了同學們的作品,內涵豐富,形式新穎,而且非常有創意和提升空間,産品還是挺令人驚喜的。”

  臺灣模式+浙江模式=怎樣的取長補短?

  在PPT展示環節,9組作品中有8組作品是由臺灣學生完成現場講解。他們流暢的表達,豐富的肢體語言,生動地介紹了各自産品的構思、功能和創新點,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向臺灣同學學習的地方。他們的表現非常積極、活躍,在公眾場合很會調動氣氛,這是我們欠缺的。”正如來自浙江工業大學的胡茜茜所説,臺灣學生善於且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反映到設計思想上,臺灣學生較浙江學生思維更跳躍、更開放。

  但是,浙江同學的精湛技藝讓臺灣學生折服。“OH BAG”的作者之一台灣藝術大學大三學生蔡佾庭説:“這次活動做到了真正的兩岸交流。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會交流彼此的想法,然後取長補短,最後創造出這些作品。”“臺灣同學比較能創新,思維發散;能想一些更貼近生活需要的點子。而浙江同學的技術非常優秀。環保袋上的圖騰是我們構思的,但是是由浙江同學手繪的。他們的美工非常細,可以把我們想要的元素都畫出來,這是臺灣同學很難做到的。”

  臺灣學生的創意,遭遇浙江學生的技術;讓創意可以變成實物,讓技術有了承載。産品的製作過程就是兩岸大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過程。

  高校主導+企業協同=怎樣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是以企業設計師為指導老師。這些老師大部分都來自浙江省內知名設計企業。利用高校資源,校企結合、工學結合,從設計理念、圖紙、設計、製作都按照企業和市場要求來執行。大學生在學校裏的學習主要以理論和基礎技術為主,容易給自己造成“高大上”的錯覺,飄飄然而不知其所以。企業設計師的加入,給大學生的創意作品接上了地氣,也更符合當今私人定制個性化消費的趨勢。

  “甌蘊”的主創人,來自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楊露雅在接受採訪時説:“能參加這次活動,我感到非常幸運。請來的導師都是來自企業的設計師,可以説是讓我提前感受了一番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讓我知道了企業喜歡怎樣的設計,給我未來的專業學習指出了一個方向,也減輕了我對未來就業的惶恐。”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向榮提出:“大學生應該既能設計作品,又能生産産品。”這次的低碳設計工作坊不僅設計了作品,而且把作品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可知可感的産品;各創作小組不僅提出了産品的設計方案,也形成了可投入生産的模型;不僅提出了各自産品的品牌,也策劃了産品的行銷方案。不僅如此,這次交流將現代理念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一個繼承與創新中華文化的實踐案例。在“智”造浙江的大背景下,本次工作坊也為浙江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借鑒可推廣意義。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們創作時的市場意識,在閉幕式的尾聲,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發揮了自己政産學研市一體化的辦學優勢,依託該校電子商務專業打造的“溫州名購網”對9組創意作品進行網路競價銷售,並推薦到浙江網上技術市場進行交易。同時,依託省級特色工業設計示範基地,一方面將推薦優秀的創意設計參加省工業設計大賽;另一方面,對其中具有突出應用價值的設計將進行跟進完善,使他們的創意設計能夠形成更加市場化的産品,將其轉化為應用型成果,推向市場。

  何向榮書記在介紹本次工作坊活動的緣起時説道:“兩岸文化交流的論壇、峰會比較多,但是工作坊交流活動比較少。目前,浙江學生最缺的就是實踐和創新兩種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必須通過提出設計理念、尋找材料、製作成品、講解展示、市場推廣等一連串帶有競爭性的環節,才能使學生在實踐和創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低碳設計工作坊為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土壤。臺灣學生的到來就像是為這片土壤帶來了新的養料,對浙江學生在産品設計方面有很大的啟發。為充分尊重同學們的創意和作品,保護他們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浙工貿將發揮溫州市智慧財産權服務園的特色優勢,為同學們的9組作品申請專利保護和商標註冊,以智慧財産權法為保障,固化創新結果。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梁行

原稿件來源:浙江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