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四地大學生交流營昨日來到唐山

2014年07月18日 09:09:00 來源:燕趙都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四地大學生交流營昨日來到唐山

  16日,來自香港、澳門、臺灣的27名參加“兩岸四地大學生交流營”的青年學生來到唐山與當地學生進行交流。雖然學生們來自不同地方,但大家溝通全無障礙。大部分學生認為,雖然在教育方式、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上存在差異,但這並不影響兩岸四地學生之間的交流,反而帶來了一種新鮮感,學生們更容易走到一起相互學習。

  內地學生升學壓力比較大

  16日,記者在開灤博物館看到了27為來自香港、澳門、臺灣的大學生們。他們共同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兩岸四地大學生交流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內地,感覺是十分新奇。“給我的感覺是內地到哪都有很專業的人給我們講解,而且參觀的地方陳列的東西也很全,比臺灣好很多。”第一次來到內地的龔涵薇告訴記者,自己就讀于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看到學校推薦了這個活動後就報名參加了。

  “來之前,我還特意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唐山的情況,感覺沒什麼太大差別。”龔涵薇説,到達唐山後,她和一位聯合大學的學生聊了一會兒覺得內地的高考生壓力比臺灣大很多,“可能是因為學生太多的緣故,大家都十分刻骨,感覺每天都在圍著書本轉。像臺灣可能有些高中生還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去打工,但內地好像就不可能了。”

  有著同樣想法的還有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張天熠,“因為接觸的環境不同,香港的高中生可能要比內地的更輕鬆一些,參加各種活動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人們也比較在意你的整體,而不只是學習成績而已。不過,內地學生也是沒辦法,畢竟人太多了。”張天熠笑著説,自己還曾想到內地的大學上學,但內地高考的壓力太大讓他最終不放棄了這個想法。

  學習和生活環境差異很大

  來到這裡的一天時間裏,張天熠覺得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同一個專業的學生竟然要分成幾個班學習,而且還有老師帶隊。“他們好幸福,有了這樣固定的管理方式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還有晚自習,大家會更團結一些,還能交到很多朋友。”張天熠告訴記者,在香港,大學生們讀到一個專業後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時間表,“學生可能會比較獨立,什麼都要自己去做,讀書也好,做活動也好,但也可能讓一個人變得不合群。”

  “在大學裏很多內地生都特別刻苦,每次考試都能排到前幾名,但動手能力可能會差一些,不過從學分上不會體現出來。他們做事情可能更嚴謹一些,而香港的大學生做事則比較自由。”張天熠説,自己也曾看到過很多內地高考狀元來到香港後很不習慣,又回到內地讀書的新聞,“可能就是以為這種學習環境的差異讓人很不習慣,還有就是香港的教學資料大部分是純英文,有些口語很好的同學會不太適應用這種書籍。”

  除了學習外,同學們還是覺得內地與其他地方的生活方式也不盡一樣,“像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可能會更接近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其他地區還是有些差異。”來自澳門理工學院的彭倩文解釋到,自己以前經常到廣州一帶遊玩,覺得和澳門沒有什麼區別。這次來到唐山沿路後發現,很多城市並不像自己想像中的發達。

  想再來內地好好逛逛

  雖然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大家還是很快的聊到了一塊,“雖然,我們生活和學習上有很多不同,但這正是有趣的地方,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接觸到不一樣的生活。”龔涵薇打趣地説道,來到內地第一個感覺就是地方好大,“在臺灣,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就回到一個地方。在這裡去哪都要走很久,感覺很好玩,這三天時間太少了,以後有機會肯定會多來。”

  而給張天熠印象最深的是,他接觸到的人都很有禮貌,“最近總會有報道説港人和內地人發生衝突,其實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我們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很好的。而且,我身邊的人根本就不介意與內地人交流,我自己也有很多內地的朋友。”

  “在我所在的大學裏,很多都是內地生。除了我是回家住宿,他們在學校住以外,我沒覺得我們之間有距離。”彭倩文説,聽著大家用不同的口音説話感覺特別有意思,“可能是網路越來越發達,所以大家聊得東西都差不多,很容易交到朋友。”

  “其實,一開始我還真有些擔心怎麼和他們交流,特別怕説不到一塊去,但交流起來發現完全沒有障礙。我發現大家學習的知識也都差不多,但他們比我們的英語好很多。”一旁河北聯合大學的孟閃輝聽到大家的説法也笑著説,自己和他們學到了很多,還和很多人交了朋友留了聯繫方式,“雖然大家生活環境不同,但世界都在變小,就更別説我們之間了。這次活動長了見識,希望他們下次再過來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燕趙都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