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零團費”赴臺遊陷阱頻現 遊客多是掏了錢又受氣

2014年07月04日 08:2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南鄉村旅館

  臺南鄉村旅館

  陳曉星攝

  “零團費”或低團費赴臺遊現在已不是個案。對於遊客來説,費用低不是壞事,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選擇“零團費”或少於旅遊成本的低團費,從此就是羊入虎口,旅途上的陷阱可謂步步驚心,百分之百你得掉塊肉。

  出門旅遊怎麼可能“零團費”?如果團費少收,遊客當然要買質次價高的玉石、珊瑚、茶葉和五花八門的各種紀念品,變相繳回費用。

  誠實(乘十)以對

  臺灣有不少專門針對大陸游客的“名牌”和名店,這些店平時鐵門深鎖,只有“零團費”和“低團費”的大巴到來時才做生意。店內也許挂著各種證書保證自己的“誠實”,但真相卻可能是原價“乘十”。“乘十”還算有良心的,幾年前一位大陸游客在花蓮光隆玉石店花45萬元新台幣買了一枚標價過百萬元的“貓眼石”,回大陸鑒定後得知,這只是有貓眼效果的臺灣軟玉,並非寶石,同款玉石在臺北市值僅萬元新台幣左右。

  臺灣8天環島遊的價格在7500元到1.2萬元人民幣之間,但現在的團費普遍為5000元人民幣,這其中的差價就要靠沿途的購物點賺回,算上來去8天時間10次購物非常平常。也有貪便宜的遊客抱著僥倖心理,參加低團費團,指望團友消費補差價,自己不掏錢就是。俗話説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刺激消費是低價團導遊的“專業”,你不掏錢他們早看在眼裏,會和你軟硬兼施週旋一番,一趟旅程變成鬥智鬥狠的“三國”,要麼掏錢要麼受氣,大多是又掏了錢又受了氣。

  臺版“阿珍”將出現

  低價赴港遊曾引發不少消費衝突,香港導遊阿珍辱罵內地遊客的視頻曾在各大電視臺播出,令“惡女珍”成為“零團費”導遊的“形象代言”。這條新聞的背景是,阿珍是一位從內地移民香港的新移民,因為廣東話不流利,找工作困難,只好做“零團費”的導遊,她不但沒有工資,還要按人頭墊付遊客的大巴、住宿等費用,這些費用要從購物提成中賺回。當日,因她帶的團消費不高,眼見就要“虧本”,所以她情緒失控惡語傷人。

  臺灣旅遊業界向臺灣媒體預告:“臺版阿珍將會在臺灣出現。”臺觀光局已經接到導遊投訴,他們帶團不但沒有工資和出差補助,還得按人頭每位遊客交300元新台幣給旅行社,至於導遊如何“謀生”,旅行社不再過問,這意味著遊客即使向旅行社投訴導遊也是白費口舌。

  除了購物,還有的低價團向遊客逐項加碼,團費是不高,但巧立各種名目加價,到野柳去看“女王頭”?另收費;進了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再收費……零敲碎打下來,遊客沒少花錢。

  總之,旅行社為了接團不惜“低價”,然後再把成本轉嫁給導遊,導遊再想方設法讓遊客買東西與商家分成,或者設下種種收費名目,這樣的鏈條將“零團費”引向陷阱。

  別想僥倖逃過

  其實,有“零團費”遊香港的問題在先,海峽兩岸關於控制“零團費”的制度都已制定,大陸有旅遊法,對於購物和團費有法律規定,臺灣觀光局針對大陸游客設定了每人每天60美元的最低標準。但條文雖在,如監管不到,“零團費”仍在滋長。

  臺灣旅行業者聯合會秘書長許高慶認為,這是一個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早期的日本團也有過導遊要“買人頭”的階段,後來這樣的團就被淘汰掉了,他認為大陸游客赴臺遊的市場也要經過一二年的沉澱才能規範化。

  也有人不這麼樂觀。花蓮縣商業會理事長張智欽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花蓮經銷工藝品的商家要給旅遊社提六成的回扣,為了生存,商家只得巴結旅行社,同業之間惡性競爭。一位旅遊業者感慨:“旅遊做的就是形象,如果把臺灣的形象毀了,到時候大家抱在一起死。”

  遊客是旅遊市場的主角,在“零團費”和低價團尚未退市前,遊客理性選擇也是促使旅遊市場優勝劣汰的重要力量。從遊客的角度來説,把錢花在臺面上更有保障,否則,錢沒少花還當了“大頭”。一位大陸游客在被關在遠離都市的一家“免稅店”好幾個小時後,無奈地提了一包東西出來説:“這都是給導遊買的,算給他的小費吧。”還有一位遊客到了臺北卻見不到自己的親戚,因為進每一家店導遊都按人頭收錢,所有的行程他都得跟著不能請假,天天快到半夜才被送回酒店。這樣的旅遊真是“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跑得比狗累”,沒有愉快放鬆可言。

  陷阱已經設下,別想僥倖逃過。赴臺遊,別選“零團費”和低團費!邰文欣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