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張志軍接地氣“語言”拉近與臺灣民眾距離

2014年06月27日 09:36: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25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抵達臺灣,他用一句閩南語“大家好”,開啟了他的首次臺灣之旅。

  65年的路,走了3個小時。這條“路”之曲折,之艱難,從1949年至今,還沒有人能找得到出口。所以,這一次,張志軍要用他獨特的方式,去探索前路。

  “他的身段很柔軟。”在海峽論壇兩岸特色廟會上,臺灣導報記者林獻元通過近距離觀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林獻元說,張志軍與臺灣攤主的對話,反應很快,有急智,也有幽默感,“博感情的方式很讚”。在那一次的廟會,他甚至現場跳起高山族舞蹈,舞步合拍,表情愉悅,倣佛就是一個臨時起意的大陸遊客。

  如果說廟會上的接觸是一次熱身的話,到了臺灣的張志軍,更是把這種親民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汐止,他抱起托育中心的幼兒,送幼兒一個熊貓玩具,感嘆說“我還沒有孫子”,顯露出慈祥的長者風范;在厚德活動中心,他與人群搭手合影,祝跳舞媽媽們“今年20,明年18”,像眾人熟悉的鄰里街坊;在五股維格鳳梨酥夢工場,他大方試吃鳳梨酥,還用閩南語大讚“好呷”,真性情表露無遺;在烏來,他穿上泰雅族服裝,融入歡樂的人群……肢體的接觸,眼神的交流,遠比用嘴說出來的話要讓人感受更深切。這一次,張志軍用他豐富的“語言”、獨特的人格魅力,拉近了與臺灣基層民眾的心理距離。

  這種張氏“語言”,是臺灣民眾“聽”得懂,並樂意傾聽的。

  接下來,他還將走向田間地頭,並將大家的眼光引向霧峰林家,這個流淌著抗日愛國熱血的大家族,引領大家追憶兩岸共禦外辱的歷史,發掘民族共同的記憶。

  這樣的身體力行,舉重若輕,是最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潤物無聲。

  張志軍27日參訪高雄行程

  08:40 參訪中都濕地

  09:15 與高雄市長陳菊會面

  11:50 參訪小林村、杉林區木瓜果園

  15:30 參訪佛光山

  17:00 參訪義守大學並與學生座談

  19:30 國臺辦與陸委會茶敘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