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計程車司機:個人遊帶來更多生意

2014年06月20日 08:2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雨夜晚十時許,當喧鬧了一天的城市逐漸歸於寧靜時,臺北的計程車(計程車)司機老薛仍在路上飛馳。

  每天出車14個小時,已是老薛的家常便飯。更何況為了讓今年大學畢業的兒子到美國留學,他剛舉債400萬元新台幣。

  像老薛一樣辛苦奔波的,不止他一人。近期,臺灣中天新聞的一則報道就引發了社會關注。這條取自路邊監控錄相的新聞顯示:午夜時分,一位計程車司機手裏握著剛收的車費,累到在車上睡著。若不是係著安全帶,他恐怕要倒到方向盤上。

  這,僅僅是臺北計程車行業的一個縮影。行走在這裡的街頭,常可以看到民眾昵稱為“小黃”(因車身主體為黃色)的計程車在“空轉”。民眾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坐到車,在出行便利的同時,卻也揭示了這一行業賺錢的不易。

  “並不是沒人坐車,而是臺北的計程車實在太多。”臺灣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臺聯合會理事長梁平良對中新社記者説,目前全臺有計程車11萬輛,掛牌營運的近9萬輛,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和桃園縣。

  “有些人一天要開12小時的車,有時甚至超過14小時。”梁平良説,如此長的工作時間遠遠超過有關法律的規定,但他們為生活所迫也沒辦法。“很多司機自己買車加入車行,要還車貸,付房租,還要養孩子,經濟壓力不小。”

  計程車生意的競爭,並非臺北獨有。在“小黃”相對較少的臺南,載客生意也並不好做。只不過臺南的街道上,計程車“空轉”的現象並不像臺北那麼常見。

  “司機一般會等乘客通過呼叫中心叫車再出發,否則上路‘空轉’成本有些高。”臺灣大車隊的臺南司機朱福仁告訴記者,“如果自由行(個人遊)旅客多一些,生意就會比較好。”因為相比于團客常坐觀光巴士,個人遊旅客更傾向於坐計程車。

  日益增多的個人遊旅客,的確為部分司機帶來了不少生意,北部桃園機場的“小黃”更是有感。

  梁平良告訴記者,為給予入境旅客最好的觀感,臺當局近年規定,只有使用時長未超過3年的車才可前往桃園機場載客。“因符合條件車輛眾多,目前由抽籤決出。每三年抽籤一次,通常有五、六千輛車參與,最後僅400輛能成為幸運者。”

  這些車輛接到境外遊客時,除把他們拉到酒店外,若再談下包車旅遊業務,收入就更加可觀。

  隨著外來旅客的逐漸增多,臺當局也積極推動“觀光計程車”的發展,鼓勵司機掌握基本外語對話,讓司機可以更好地為境外旅客服務,甚至能在車上充當臨時“導遊”角色。

  不同於一些司機為生意而發愁,有些人開計程車卻僅僅是“為了好玩”,或是充實退休生活。

  “退休後閒著也沒事,開計程車可以每天‘兜風’,還可以和來自各地的朋友聊天。”家住臺南的林佳進是一名退休警察,他開計程車“主要是充實生活”。

  據了解,在臺灣從事計程車行業有三種方式,包括加入計程車公司、參與合作社或設立個人車行。由於準入相對自由,許多退休人士不甘寂寞,加入計程車大軍。目前臺北的計程車司機中,約有10%為60歲以上“銀發族”。其中有人退休前曾為金融白領、教師甚至私企老闆。

  有人喜歡默默開車,聽車載廣播新聞,或是古典音樂;有人則喜歡和乘客閒聊。遇到説話投機者,滔滔不絕。

  曾有一次,記者搭乘一位祖籍福建的司機的計程車,説明欲前往的目的地後,司機聽出記者的閩南口音,一見如故,侃侃而談,甚至忘了按下計價器;也有司機與記者聊得投機,收車費時不收零頭。

  這也成為臺灣計程車司機“聲名在外”的一面寫照。正如許多遊客所言,“小黃”服務品質好,無論生意如何,司機通常對乘客熱情、彬彬有禮。(完)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范斯騰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范斯騰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