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閩南語歌尋找新突破 閩南地區演出空間擴大

2014年06月06日 15: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閩南語歌尋找新突破閩南地區演出空間擴大

  上月底,兩岸閩南語歌曲歌星選拔賽在臺南舉行,吸引了1000多名觀眾,原本晚上7時開始的活動,不到晚上6時就有大批觀眾排隊入場。

  這樣的狀況讓從事閩南語歌曲事業的人動容。在隨後不久舉行的“兩岸閩南語歌曲未來發展研討會”上,大家為今天的閩南語歌曲找出路。

  沒有了《愛拼才會贏》的高峰

  20世紀70年代起,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大背景下,臺灣掀起了閩南歌謠的採集、創作和演唱熱潮,臺灣閩南語歌曲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誕生了劉福助、鄭進一、羅大佑等優秀的創作人才,造就了鄧麗君、蘇芮、江惠等演唱歌手,並出版發行了大量的閩南語歌曲,其中《愛拼才會贏》、《浪子的心情》、《望春風》、《心內事無人知》等歌曲風靡島內外。從此,閩南語歌曲在臺灣盛唱不衰,並輻射到日本、香港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歌壇舞臺。

  全球有6000萬的閩南語受眾,這些都被認作是潛在的市場,但眼下,閩南語歌曲的困境也是顯而易見的。

  語言的障礙使得閩南語歌曲的傳播帶有強烈的區域性,年輕受眾比例偏少,歌曲創作趨於保守,缺乏當代性和國際性元素。多年來在各種賽事和活動的努力下,雖然出了不少的獲獎作品和演唱新人,但後續卻少有響應,更不見傳唱。

  閩南地區的演出空間在擴大

  “閩南語歌曲發展的未來在大陸。”曾經創作了閩南語傳唱名曲《家後》的臺灣藝人鄭進一寄希望於大陸。

  在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地區,閩南語歌手的演出空間還是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民俗節日和企業、家庭宴會,而這些都是未來市場的潛力。

  通過近幾年市場的培養,大陸演出市場十分契合閩南語歌曲的創作、傳播與發展,不論是民間節慶演出、專業演唱會還是閩南語歌曲音樂産業都處在創新轉型的關鍵期。渠道方面,大陸的網際網路企業不僅在內容輸出、明星推廣等方面對唱片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尤其是在移動音樂領域的支配權使得網際網路企業在音樂産業鏈中有較強的話語權。“音樂版權將會成為未來重要的模式之一。”福建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吳少雄表示。

  臺灣具有成熟的演藝運作體系,包含藝人經紀、包裝、培訓、行銷、唱片、版權等,還擁有大量優秀的作品和較為成熟的藝人。而大陸市場活躍、需求量大,音樂産業化趨勢逐漸形成、音樂版權逐步規範。通過兩地合作,吸引更多更好的歌手和作品進入,以泉州為樞紐,構建起産業發展通道,讓閩南語歌曲、閩南文化輻射更大的範圍。

  吸引年輕聽眾要加新料

  面對聽眾的老齡化,為吸引年輕觀眾,年輕歌手也在進行創新。

  剛結束的第六屆海峽兩岸閩南語歌星選拔賽,冠軍得主黃泓彬的演唱的歌曲《opera2》就是他根據俄羅斯“海豚音”王子維塔斯的歌曲改編而來。他説自己一直希望把歐美曲風融入到閩南語歌曲的創作演唱中,讓閩南語歌曲年輕化,他還組建了“猩猩樂隊”,通過比賽的形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閩南語歌曲。

  吳少雄則建議,閩南語歌曲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平臺都應多樣化,臺灣閩南語歌曲製作人則看重資本市場的推動,期待更多的公司、財團投資閩南語歌曲。

  泉州廣播電視臺綜藝節目中心總監周斌透露,將舉辦全球閩南語歌曲頒獎大典,同時推出以普通話作為基本演唱語言但核心歌詞以閩南語演繹的“新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並同步制定以季播出的綜藝節目秀。(記者 尹曉宇)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