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達電創始人:“反服貿”將使臺企喪失更多商業機會

2014年05月27日 13:19:00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達電創始人:“反服貿”將使臺企喪失更多商業機會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趙磊|西寧、上海報道

  針對目前部分“反服貿”的言行,鄭崇華對《中國經濟週刊》直言稱:“那些小孩子,不懂事。臺灣地區應儘快通過《服貿協議》,借此進一步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80歲的鄭崇華一生有三個孩子,他把最多的心血都付給了第三個——臺達電子。

  如今的臺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臺達電子”)年收入數十億美元,已成為電源管理與散熱管理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而鄭崇華,也被譽為臺灣電子業教父級人物。

  創業40年,鄭崇華經歷過臺灣地區政局的動蕩時代,看到過“被孤立”的艱難時世。多年來,鄭崇華行事低調,不輕言批評,但針對目前部分“反服貿”的言行,他對《中國經濟週刊》直言稱:“那些小孩子,不懂事。臺灣地區應儘快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稱《服貿協議》),借此進一步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

  “開放”曾助臺灣經濟起飛

  “臺達電子創業時,正是臺灣地區政局動蕩的時代。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將臺灣地區代表逐出聯合國,”鄭崇華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專訪時回憶説,“那個時候臺灣地區在國際上很孤立,這種情況下經濟如何發展?”

  封閉將對經濟造成巨大打擊。“當時李國鼎、孫運璇等一些有責任感、有見識、有抱負的人士,在對外經濟方面,做了一些很明智的舉措。他們引入外資和人才,倡導以科技振興,促成了臺灣地區經濟起飛。” 鄭崇華説。

  李國鼎歷任臺灣地區經濟、科技發展等部門要職,孫運璇為臺灣地區“行政院”前院長,兩每人平均被公認為臺灣地區經濟起飛的重要推手。在兩人的推動下,臺灣地區通過推動加工出口區建設,加入國際産業鏈,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2006年2月,孫運璇在臺北去世,鄭崇華通過媒體對他評價:“孫運璇不愛做官,做事用心。”

  “我覺得他們這代人對臺灣貢獻很大,應該要讓年輕的朋友知道他們。”鄭崇華回憶説。當時臺灣以開放的心態,扶植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産業,到2000年,臺灣地區成為繼美國、日本後世界第三大資訊電子産品生産與出口地區。

  臺灣地區的這一“開放時代”,鄭崇華也參與其中。上世紀90年代初,電磁零部件的毛利越來越低,加之人力資源有限,鄭崇華決定在大陸設廠。“當時東莞石碣鎮政府正在獎勵外商投資,並且很有責任心。當地的書記和鎮長對我們一直很支援。”他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回憶説。

  1992年臺達電子在中國大陸投資,此後又在泰國進一步開拓業務,促使其全球化佈局一步步深化。集團的營收從1991年的1.91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16億美元。

  現在的臺灣缺少了自信

  對比李國鼎和孫運璇等人的時代,鄭崇華對如今臺灣地區的經濟狀態並不樂觀。

  “那時候,雖然臺灣地區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並不好,但執政者會激勵老百姓好好奮鬥,民間的士氣很高。”鄭崇華説,“而現在呢,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生活、工作環境都越來越好,他們也很聰明,但我不知道他們做了哪些有利於臺灣經濟發展的事情。他們這樣鬧下去,而不知道反省的話,臺灣經濟會很麻煩。”

  鄭崇華言及的“鬧”,正是針對臺灣地區近日發生的部分人士反對《服貿協議》的言行。作為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商“四大支柱”之一的《服貿協議》在臺灣地區遭到不斷爭議,至今仍無法獲得通過。

  在此前一個月,一向低調的鄭崇華在臺北通過媒體表示,《服貿協議》對臺灣企業不會造成影響,通過《服貿協議》臺灣地區才有機會參與全球化競爭。如果延誤太久,會讓臺灣喪失更多的商業機會。

  去年臺灣地區GDP增長僅2.19%,近年來,臺灣地區的多項經濟指標,從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首,一路下滑至末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推動臺灣經濟“重啟”有三大引擎,包括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擴大公共建設,以及擴大服務業出口,而簽署兩岸《服貿協議》正是很好的機會。

  2013年6月,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上海簽署了《服貿協議》,協議規定兩岸將在100多個服務行業擴大相互開放。《服貿協議》中,臺灣地區承諾對大陸開放64項內容,大陸承諾對臺開放80項內容,主要包括: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及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這次大陸對臺開放高於此前對WTO承諾的水準,涵蓋行業類別之多、開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然而協議簽署後,針對《服貿協議》的抗議活動時有發生,一些人認為這將促使大陸企業攻佔臺灣服務業,擠壓臺灣人的工作機會、掏空臺灣産業。

  “臺灣地區如今的混亂,讓我想到了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歷史,無論是推翻皇權,還是建立更好的制度,社會的動蕩都將帶來經濟的後退,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很不利的影響。臺灣以後會變成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比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經濟崛起之時,臺灣缺少了自信。那個時候大家都很有信心,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 鄭崇華説。

  如今,《服貿協議》仍被鎖在臺灣地區“立法院”的抽屜裏,遲遲不能審查通過。“《服貿協議》將帶來兩岸更加公平、互利的競爭,如果《服貿協議》被政治爭議無限期延宕,這種‘封閉’發展的態度,將使臺灣企業喪失更多機會。” 鄭崇華説。

  對話鄭崇華:

  對《服貿協議》 沒必要抵制,沒必要害怕

  《中國經濟週刊》:近期臺灣地區一些人士,包括某些知名藝人,都發表了針對《服貿協議》的抵制言論。您作為臺灣製造企業代表,又在兩岸經商多年,怎麼看待這一協議?

  鄭崇華:有一些(抵制《服貿協議》的)小孩子,他們根本不懂事。我在兩岸跑,很了解兩岸的情況,大陸這邊真的對臺灣非常友善。

  我覺得臺灣的服務業,現在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我13歲剛到臺灣時,如果去商店買東西,假如你東挑西挑最後沒買,店員的態度就會很差。而現在,即使沒買,你離開時,店員會對你説:很抱歉,這裡沒有你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服務業,它講究的是讓人們進去覺得很舒服,能夠為客戶提供很好的服務。我跑過世界很多地方,很多人在談論臺灣人怎麼樣的時候,大多數的評價是:臺灣人很友善,很客氣,比如問路的時候都很熱心。我認為這就是臺灣的進步。

  臺灣的進步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一些年輕的學生,沒有像我這樣到世界各地做過生意,他們沒有比較。但事實上,很多臺灣的服務企業在大陸已經做得很成功了。一些有很好經營理念、市場經驗的臺灣企業,到大陸發展,會非常有利,他們也會帶動大陸的廠商,共同競爭,共同進步。公平的競爭,本身就是互利的。因此,臺灣地區對於《服貿協議》沒必要抵制,沒必要害怕。

  臺達電子剛起步的時候,包括到大陸建廠初期,我們也面臨很多困難,但我們下定決心要把事情做好,最後我們也把事情做起來了。此時此刻,一些臺灣企業如果來大陸發展服務業,應該是最好的時機,一些好的企業可以帶動大陸的企業,一起改善服務品質。

  事實上,目前大陸對臺灣地區的開放已經非常寬鬆了,但部分民眾還是不了解,而一些反對黨也利用他們來製造事端。

  《中國經濟週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臺商已經逐漸開始來大陸投資辦廠,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之間有哪些現實的合作基礎?

  鄭崇華:兩岸之間都是中國人,我想應該是沒有隔閡的。雖然在語言和文字方面會有一些區別,但這些差異經過溝通也可以解決。

  我的感受是,加強兩岸的交流絕對是互利的。我從大陸去臺灣時,只有13歲,和我一樣從大陸去臺灣的,很多是閩南人和客家人。雖然在我去臺灣之前,也發生過臺灣地區反對新移民的“228”事件,在我上小學時,臺灣本地人與外省人也有隔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慢慢地互相增加了解,開始融合,這種融合逐步加深,誤解也逐步消除。

  《中國經濟週刊》:目前你們的電動車充電站在大陸有沒有佈局?

  鄭崇華:我們在歐洲,例如挪威,有電網建設項目,也做電動車的充電站。在泰國,我們也建了當地第一個電動車充電站。

  在大陸,我們正在推廣産品,但是大陸太重視低價,因此還沒有鋪開。在新能源方面,如果價格有很大差別,品質也會很不相同。比如一個太陽能板,要做得好,壽命長,保證50年正常使用,和只用20年的太陽能板,價格會相差很多。但這兩种太陽能板在賣的時候都是好的,根本看不出來區別,但是用到後面,品質差的太陽能板發電量就越來越少,甚至壞掉。

  《中國經濟週刊》:您如何看待臺灣電子産業的發展?有評論説其競爭力正在下滑。

  鄭崇華:臺灣有很多中小企業,雖然它們規模不大,但對臺灣工業有很大的貢獻。這種中小企業集中佈局的狀況,對臺灣電子産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面對如今的市場競爭,我們需要留意新的需求,然後評估自己是否可以去做。每年我們新産品開發的相關支出都會佔到銷售額的6%左右,這是我們對未來的投資,保障我們不會像其他公司一樣沒落。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