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閩臺隔海相望 清清大溪水悠悠故園情

2014年05月27日 08:0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閩臺隔海相望清清大溪水悠悠故園情

  編者按:閩臺隔海相望,一水相連,有著方方面面的悠久而深厚的聯繫、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即日起我們推出系列報道《閩臺連連看》,擬跨越海峽採取由本報駐臺記者和在閩記者聯合採訪的方式,從親情淵緣、文化傳承、經貿合作等方面,共同發掘和見證閩臺之間的種種密切聯繫,交流合作成果及發展歷程,以饗讀者。

  一提起平和縣大溪鎮,人們不自然間就會聯想到滑嫩爽口的大溪豆腐。這豆腐與當地的米粉、鑄鍋並稱為“大溪三寶”。大溪鎮自古以來物産富饒、人文薈萃,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方形土樓——莊上大土樓、臺灣“阿里山神”吳鳳故里以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靈通山等等。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古往今來,從大溪鎮走出,渡海遷臺者眾多,迄今已逾萬人,其中包括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等臺灣知名人士的先祖。

  閩南最高峰大芹山孕育著一條古老而美麗的溪流,它流經平和縣西南廣闊的山村綠野,養育了一方百姓,大溪鎮因此而得名。大溪人嚮往外面的世界,自古以來熱衷於外出打拼,廈門、粵東等地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特別是在海峽對岸的臺灣桃園縣,也有一個“同名同姓”的大溪鎮。這裡的大溪人大多是從平和大溪鎮遷徙而來,同時他們也從大陸帶去了謀生的“三件寶”——鑄鍋、豆腐、米粉,以養家糊口。

  同名村落傳承家鄉“三寶”

  初夏的清晨,走進平和大溪鎮莊上村,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早起的鳥兒歡唱不停,一幅秀美的鄉村圖畫徐徐展現眼前。漫步在村中小道,隨風飄來了陣陣豆腐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不知不覺記者來到了一處豆腐作坊前。

  村民葉萬福正在家中忙碌著,為漳州的客戶趕制鮮豆腐。在升騰的蒸汽中,大豆漿汁不斷從竹篾與紗布中過濾出來,再經過幾道工序,就凝結成鮮嫩爽口的豆腐。“我們大溪的水質好,做豆腐採用的是傳統工藝,堅持用滷水,做出來的豆腐沒有雜味,特別鮮嫩、柔軟,有韌性,很受客戶喜愛。”葉萬福介紹道。

  “每天浸泡75公斤黃豆,製作出300塊豆腐。”由於葉萬福堅持用老工藝,製作出的豆腐品質特別好,常常供不應求。靠著這一手絕活,葉萬福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要是能來個深加工,做成豆腐系列産品,那就更好了。”葉萬福滿懷憧憬。

  這一塊塊的大溪豆腐,也把隔海相望的兩個大溪鎮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大溪鎮江氏始祖江肇元的裔孫江士印、江士香、江士根三兄弟遷徙到臺灣桃園縣大漢溪畔,聚族而居,並將“大溪三寶”製作工藝帶到了遷徙地,依靠這“大溪三寶”,江氏族人得以在臺灣發家致富、開枝散葉。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銘記“根之所在”,江氏族人就把在臺灣的聚集地定名為大溪鎮。

  如今,桃園大溪鎮的豆腐也是遠近聞名,實現了規模化生産,朝著休閒食品産業大步邁進。

  平和大溪江氏宗親會負責人江子永到過桃園大溪鎮,他告訴記者:“桃園大溪鎮的豆腐産業做得很大,豆腐品種多,價錢也賣得高,希望我們村以後也有幾家豆腐加工企業。”

  村同名,祖同根,文同源。在去年的海峽論壇上,平和大溪鎮與桃園大溪鎮簽署了《閩臺同名村鎮合作意向書》。平和大溪鎮鎮長張崇木向臺灣鄉親發出邀約:“歡迎鄉親們回鄉投資,將臺灣先進的豆腐深加工技術融入平和大溪豆腐的製作中,提高大溪豆腐的附加值和影響力,續寫兩岸合作的新故事。”

  兩岸大溪流淌的宗親血脈

  如今,每逢臺胞回平和大溪鎮尋根謁祖,大溪豆腐就成了鄉親們款待臺灣宗親的必備佳肴。2006年,臺灣海基會原董事長、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江丙坤攜夫人與長子專程返鄉祭祖。大溪鎮鄉親就用這香嫩可口的大溪豆腐款待了江丙坤一行,故鄉的美味令貴客們流連忘返。

  據了解,為了尋根,當初江丙坤家族可是費了一番功夫。因為遷臺曆史已久,且在島內輾轉數地,從江丙坤的祖父江屋起,江氏家族就很想回故里尋根。據江丙坤回憶説,他的祖父生前一直期盼能回到祖籍地,“可惜因為祖父去世過早,尋根工作無從下手”。而他的父母在臨終前亦囑託江丙坤,以後有機會要回故里認祖、祭祖。

  為了圓家族的願望,江丙坤從家中“神主牌”(即祖先牌位)上寫的“平和”二字著手,查到了桃園縣大溪鎮,之後,通過那裏的江姓族人供奉在“濟陽堂”宗祠裏的“平和肇元公”,找到了江姓族譜。原來,桃園大溪鎮江氏族人的先祖是來自於“漳州府平和縣大溪鎮”。後經多方打聽、核實,江丙坤終於確認他的祖籍地就在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2006年5月,江丙坤及家人一行終於踏上了魂牽夢縈的尋根路。在平和江寨村的“濟陽堂”宗祠內,江丙坤一行按照客家風俗,為祖先獻上雞、米飯等祭品,向先祖進香叩拜。“能回到江寨祖地祭拜祖先,總算完成了祖父和父親的心願,也讓我一償夙願。在這裡,我終於找到自己的根了,今天是我一生難忘的日子。”江丙坤的眼眶濕潤了。回鄉時,恰逢江氏宗祠重新修葺,江丙坤為祠堂題詞“夢筆堂”,贈送親筆簽名書,並出資建學校,設立獎學金。

  如今,在臺灣有江氏宗親十萬人,佔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他們大多居住在臺灣桃園縣大溪鎮,一部分遷居彰化、南投以及臺北等地。

  清清大溪水,悠悠兩岸情。閩臺之間雖有一道海峽相隔,卻擋不住兩地鄉親交流往來的步履。近年來,臺灣的江氏宗親、吳氏宗親、葉氏宗親等紛紛回到大溪鎮認宗祭祖,而位於江寨村旁的那座高聳入雲的靈通山,也成了不少臺灣宗親心目中的故園象徵。如今,伴著經年累月流淌的大溪水,兩岸宗親共續前緣,心連心,情相融……(記者 劉國峰 李向娟)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福建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