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新生代詩人相聚海峽詩會話“鄉愁”

2014年05月25日 08:34: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曾經,余光中的一張船票打濕了兩岸無數離人的“鄉愁”。50年後,36歲的臺灣詩人楊佳嫻被大陸詩人雷平陽的“鄉愁”打動,“這不再是余光中的鄉愁,這是我們的鄉愁,我們同樣用漢語寫作,即便生活經驗迥異,情感卻並不覺得隔閡。”

  24日,由中國作家協會港澳臺辦公室、福建省文聯主辦的2014兩岸青年詩歌創作座談會暨海峽詩會在福州舉辦,25位兩岸“60後”、“70後”、“80後”(即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者)青年詩人詩話人生。“鄉愁”並不是此次詩會的主題,卻在兩岸詩人詩歌創作經驗的疊加中成為主要話題。

  大陸詩人雷平陽用充滿雲南口音的普通話,為兩岸詩人介紹了他的故鄉雲南昭通歐家營和他的詩歌創作後,激起了眾多臺灣詩人的共鳴。臺灣創世紀詩雜誌編委古月認為,隨著城市文明進步的消失,故鄉自然原貌對兩岸新生代詩人而言,“是一種共同的隱憂”。

  古月説,臺灣當下詩歌的鄉愁是鄉土性的鄉愁,與余光中民族文化上的鄉愁有所區別,她作為“外省二代”隨父入遷臺灣,對余光中的鄉愁有切身體會。如今,兩岸開放交往,交通便捷拉近了距離,鄉愁才漸漸得償,“我喜歡這樣的詩,感受這樣的情懷。”

  在“60後”陳克華、“70後”楊佳嫻等兩位臺灣詩人看來,儘管雷平陽詩作《殺狗的過程》“是非常陌生的鄉村生活經驗”,也是“同一種鄉愁,表達沒辦法跟都市進步主義對抗的、當下的鄉愁。”

  以科幻、身體、性和禪為創作主題的陳克華説,兩岸詩歌因地理分隔和歷史斷裂呈現不同的創作樣貌,但因文字相同、文學根源相同,“我們會好奇而且被大陸的文學創作吸引,這是一部分鄉愁的召喚,是基於文化上同根同源卻各自表達的關心。”

  “或者説,這是母語的鄉愁。”大陸《詩刊》副主編李少君回顧與余光中的交流説道,余光中曾非常推崇西方現代詩歌,但越往西方學習,心靈感受越回到故鄉,“讓他産生巨大影響的,恰是與母語、故鄉的結合。”

  李少君説,我們都在倡導回到文化復興的時代,但回到傳統要經過巨大的重新的穿越,要站在一個非常高的宏觀的世界性的角度,“臺灣詩人曾達到過這樣的高度,用現代性的手法寫出了個人最古老最深刻的感受,像鄉愁這麼一種感情。”

  “海峽詩會”活動迄今已舉行了11屆,先後邀請了余光中、洛夫、席慕蓉、鄭愁予等逾50位華文詩人、作家與會,被譽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品牌”。本次活動在福州、武夷山兩地舉行,旨在推動兩岸詩歌創作,增進同世代詩人的相互了解;為促進“詩歌進校園”,還將進行詩人創作談、詩歌朗誦會、詩歌創作、“三坊七巷”與“朱子文化”采風等。(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