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馬英九第二任期過半兩岸政績獲突破 未來難題待解

2014年05月20日 08:1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第二任期從今日起便走過了一半歷程。外界注意到,馬英九在這期間對推動兩岸關係態度明確,亦付諸精力。兩岸政績上收穫頗多,獲得突破。面對剩餘任期,他將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

  馬英九多次宣示推動兩岸關係 收穫大陸善意

  兩岸關係一些領域獲突破 “張王會”海內外關注

  2012年5月20日,馬英九連任伊始時即提出,未來四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在連任的第二年,馬英九則數度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同時,他也提出,兩岸政策沒有“只經不政”,當時機成熟,有迫切性,也可以提前討論。

  兩岸關係是兩岸雙方互動的結果,單靠一方無法推動。中共新一屆領導層上任後,大陸方面通過多次與臺灣高端人士的會面,對兩岸關係做過多次宣示,顯示雙方共促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善意和呼應。

  馬英九連任兩年來,兩岸關係在一些領域獲得突破。大陸與臺灣的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直接接觸成為顯著標誌。

  去年10月6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印尼巴厘島與臺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進行了簡短寒暄。張志軍表示,兩岸有關部門應加強交流溝通,共同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王郁琦提出,希望與張志軍實現互訪,張志軍表示贊同,歡迎王郁琦在適當時候到大陸參訪。

  今年2月,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郁琦率團到大陸參訪。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了首次正式會面。雙方在會面中達成積極共識,包括在堅持“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國臺辦和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著力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等。

  “張王會”受到兩岸乃至國際極大關注,海內外輿論評價積極。“具歷史意義”、“重大里程碑”、“最佳的時刻”等詞彙見諸眾多媒體的相關報道。

  除此以外,兩岸民間對於解決政治難題的探索和對話亦取得明顯成果。兩岸50多位學者2012年7月首度就南海問題發佈共同意見。《共同意見》設計了兩岸南海合作路線圖,認為兩岸在南海合作的思路上,應遵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步驟,先從學術性、經濟性、功能性領域開始,逐步延伸到其他領域。

  去年,首屆兩岸和平論壇舉行,論壇提出努力促成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方案、通過協商建立涉外事務溝通機制、妥處兩岸公務機關人員互動等諸多建議。論壇為民間政治對話搭建了重要平臺。媒體評論説,兩岸民間政治對話從“坐而論”到“起而行”,直面“硬骨頭”。

  三次商談五項協議 臺海從戰場變貿易場

  大陸成臺灣最大客源地 教育交流漸放開

  兩岸兩會(大陸海協會、兩岸海基會)制度化協商向前推進,三次商談達成五項協議。

  2012年8月,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八次會談簽署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及兩岸海關合作協議。前一個協議尤為臺灣島內關注,由於談判時程超出臺灣輿論預期,一度被視為“深水區”難題之一,但最終得以“兌現”。

  2013年6月,第九次會談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是ECFA後續協議商談的重大成果與進展。兩岸兩會認為,服務貿易協議簽署,有利於推動兩岸服務貿易正常化和自由化進程,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促進共同發展。

  今年2月,第十次會談簽署兩岸氣象合作協議及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

  經貿往來方面,商務部臺港澳司統計顯示,2013年,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1972.8億美元,同比上升16.7%,臺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2013年6月,馬英九會見美國一個訪問團時稱,臺灣海峽已從過去的戰場變成貿易與其他活動主要的場所。馬英九認為,這得益於他上任以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

  人員往來方面,據臺旅會數據,2013年,大陸赴臺遊總人數達2874702人次,較2012年成長11.15%,為臺灣最大旅遊客源地。今年第一季度,大陸赴臺遊客人數總計76.74萬人次,同比增長45%。

  2013年6月,瀋陽、鄭州等13地成為第三批開放居民赴臺個人遊的城市,至此,共有26個大陸城市開放了居民赴臺自由行。

  臺灣方面就大陸居民赴臺推出便利措施,如符合條件的赴臺個人遊大陸旅客可申辦入臺證“一年多簽”,大陸文教等優秀專業人才可一年多次入臺等。

  教育交流方面,2014年1月9日,馬英九表示,將通盤檢討大陸赴臺就讀學生的一些限制政策,並提出應考慮將陸生納入健康保險。

  2月,臺教育部門對限制政策從寬認定,提出將修正相關辦法,讓陸生可比照臺灣學生的方式轉學,8月起將開放公立大學學士班招收大陸學生。

  4月,臺灣教育部門宣佈,新增採認18所大陸高等教育機構的學歷,目前採認名單已達129所。

  剩下任期馬英九內外難題亟待解決

  兩岸關係如何往前走 難以被忽略

  任期剩下了最後兩年,馬英九面對未來,擺在眼前的內外難題亟待解決。

  臺灣朝野鬥爭不熄是他直接面對的問題之一。國民黨、民進黨在意識形態、政策等方面的矛盾和鬥爭仍將持續;而囿于島內依然低迷的經濟社會氛圍,未來部分民眾街頭抗爭亦可能重現。倘政治環境穩定性惡化,將影響馬英九放下顧慮去施展拳腳。

  經濟與民生改善的迫切性繼續凸顯。2012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為1.25%。2013年增長2.19%。今年第一季度,則同比增3.04%,可謂持續低增長。臺媒分析,臺灣是一海島,欠缺天然資源,島內市場不夠大,經濟能夠成功就靠貿易。未來幾年臺灣若能成功鋪建自由貿易網路,可避免島內産業再次外移,也避免造成更多失業。

  臺灣“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認為,臺灣面臨的不是反全球化或反自由化問題,而是過去六年來,臺當局對外溝通機制出了大毛病,讓一些重大議題難以在社會上凝聚共識,未來兩年臺當局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全民共用利益。意即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處理分配的問題。

  兩岸關係該如何往前走,亦是難以被忽略。一方面,兩岸雙方均有意願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前進,兩岸經貿、教育、人員等交流有提升的需求,解決政治領域等“深水區”矛盾頗受外界期待;另一方面,臺灣部分學生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帶來新課題,如何推動服貿協議生效、完成兩岸後續協議協商,如何使兩岸關係成果惠及更多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有待馬英九去“解答”。

  島內選舉給馬英九的壓力日益加大。今年年底,臺灣將舉行縣市長等“地方公職”選舉;2016年臺灣將進行“大選”,馬英九身兼國民黨主席,負有帶領該黨爭取這兩場重要選舉勝利的責任。為此,馬英九急需提升施政滿意度、增強黨內團結、整合選舉資源。

  核能發展的爭議尚未根本解決。日本福島核事故以後,臺灣民眾反核聲音增大,民進黨等反對勢力將反核爭議政治化,問題更趨複雜。今年4月,又一波反核運動令馬英九當局讓步。面對臺灣能源困局與民意壓力,馬英九未來如何抉擇,頗費腦筋。

  此外,亦有臺灣學者提醒,有一根麻煩的“硬骨頭”,馬英九要趕緊在任內解決,就是“政府”財政問題。財源不足,不僅在景氣不好時難以擴大公共建設支出,甚至還累及世代間出現各種矛盾與仇恨。

  馬英九日前回首自第一任以來的6年之路,稱自己確實完成很多過去沒有做到的事,但仍有許多需要小心翼翼去面對的挑戰。馬英九表示,將會謙卑、虛心地聽取意見。

  臺媒説,馬英九任期最後兩年,他將留給外界的是美麗的驚嘆號,還是矛盾未解的爛攤子,臺灣人都在看。(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尹賽楠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尹賽楠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