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文化頻共鳴 北京才聽交響樂臺北又聞古琴聲

2014年04月27日 08:2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在北京演繹《梁祝》時,同一時間,大陸古琴藝術家王鵬和他的團隊正在臺北彈奏“高山流水”覓知音。

  這種文化間互訪共鳴的景象正在兩岸頻頻上演。

  26日正在舉行的“2014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周”活動,無論在北部的臺北、新北,還是在南部的高雄、臺南,都可欣賞到京派文化。該活動正是2006年北京和臺北之間文化共鳴的結晶。

  在大陸文化機構較少涉足的臺南,《古都今與昔北京老建築風貌展》以300幅展板、10余件模型展示了北京地區古建築的今昔面貌。負責人徐明表示,兩岸文化本來就同根同源,希望展覽能讓臺灣民眾有一種還鄉之情。

  就在一週前,臺灣國光劇團在上海集中獻演京劇《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和《百年戲樓》。同期,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中國國家京劇院一行,在臺北連續六天獻演《群英會》、《穆桂英挂帥》等七場大戲。

  今年時逢京劇大師梅蘭芳誕辰120週年,兩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有“梅派”戲,且派出“梅派”代表人物。誠如有評論説,是巧合,也是兩岸京劇人心有靈犀。

  實質上,中國國家京劇院自1993年在臺首演以來,此番已是第18次赴臺。近年來,臺灣國光劇團赴大陸交流和演出也日漸頻繁。

  交流雖頻,但藝術家們傾力創新不入俗套,這無疑又是一種難得共鳴。

  24日晚間,王鵬以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古琴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身份,在臺北中正堂彈奏“高山流水”兩岸古琴藝術雅集,臺北茶師呂禮臻則現場演繹茶席,呈現出當代文人琴與茶之間的對話。

  在臺北故宮做書畫講解師的葉濱生感嘆,演出形式極為新穎,是一種新的藝術創新,令人震憾。

  千里之外的當晚,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在北京舉辦《愛之交響音樂會》,並與大陸知名二胡演奏家李梅合作,用交響樂與民間樂器二胡共同演繹經典名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令人耳目一新。

  “用二胡代替小提琴演繹,更能表現那種淒美的感覺,展示不同的音樂效果。”臺灣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鐘德美表示,希望此次合作能夠促進推廣兩岸的文化交流。(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