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記者連線談服貿:曲終人將散 紛爭猶未止

2014年04月10日 10:5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孫立極(北京):部分臺灣學生自3月18日佔據臺灣立法機構起,迄今已20余天。在此期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延宕,臺灣立法機構癱瘓,整個臺灣社會也受到諸多影響。

  吳亞明(臺北):4月7日晚,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生團體宣佈,將於10日晚6時退出“立法院”議場,預示20多天的佔領議場即將落幕。轉機始於4月6日,臺灣“立法院長”王金平在七度召集國民黨團與民進黨團協商失敗後,率國民黨籍“副院長”洪秀柱、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及多名“立委”,進入議場探視學生,王金平當場鄭重聲明,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將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

  孫立極:王金平“不立法、不協商”的承諾,算是回應了學生們的“先立法、再審查”的要求。國民黨黨團雖然妥協到兩岸服貿協議可以退回“立法院”聯席委員會逐條審查,但仍堅持審查與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同期並行。

  吳亞明:是的。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是陪同王金平進入“立法院”的人員之一,當天下午他即召開記者會表示,對於王金平的説法,國民黨事前毫不知情,除了感到錯愕,不會幫王金平背書。隨後,臺灣“總統府”“行政院”也通過發言人表示,對於王金平的主張事先不知情。不少國民黨籍“立委”不滿自己被當成“道具”,費鴻泰指出,覺得“整個黨被出賣”。也有“立委”支援王金平,如王惠美認為,目前如何打破僵局最為重要,稱讚王金平的作法“很有智慧”。盧嘉辰也説,王拋出這樣的主張,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

  孫立極:從後續發展來看,王金平的聲明雖讓國民黨內五味雜陳,但確有助於解決當前困境,推動學生退出議場。

  吳亞明:可以預料,王金平的聲明一定會得到民進黨的肯定。有人質疑“不立法,不協商”與“先立法,再審查”並不相同,柯建銘立刻為王金平背書,認為王金平的聲明等同於“先立法,再審查”,還高度稱讚王金平是在歷史時刻負起政治人物該有的承擔。學生團體起初對於王金平的聲明有所遲疑,幾天前學生團體代表林飛帆剛在媒體訪問時提出,要看到監督條例“立法”通過後,才討論退場的問題,“不表示‘立法’後就會離開”。不過,用國民黨籍“立委”黃昭順的話説,王金平給學生團體建了一座下臺階的“金樓梯”,學生團體在4月7日晚終於提出了退場時間表。當晚,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迅速發佈了新聲明,表示要正面看待王金平聲明,並定性王金平的聲明並未反對服貿協議逐條審查,與臺當局的一貫立場並不衝突。

  孫立極:看起來學生佔領議場行動即將告一段落。贊成者認為,這次行動讓人看到臺灣新世代對於重大問題的關注以及參與重要決策的熱情,但是學生言行對臺灣社會的影響值得觀察。

  吳亞明:此次最直接的損失是議場內設施的毀損,據當地媒體報道,包括麥克風、桌椅等設備遭到破壞,維修經費初估超過數千萬元新台幣,且需要約一個月的時間才能修復。除了物質損失、周邊住戶受到的侵擾,執勤的警務人員20多天累得人仰馬翻,更讓警察感嘆的是認知的衝擊:“以前警校教官告訴我們的現行犯、準現行犯的理論,都不適用在所謂的大學生身上”。最近一段流傳的視頻顯示,衝擊“行政院”的那晚,某警察遭到不明人士以繩勒頸。近日,包括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在內的幾位大學校長呼籲,在法治允許的情況下,希望對學生盡可能包容。不過,臺北地檢署日前透露,已受理了10名民眾分別告發幾位學生團體代表的訴訟案。屆時如何處理類似違法行為?考驗各方智慧。

  孫立極:當然,此次影響最大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4月初,臺灣“國家發展委員會”就服貿協議做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40.5%受訪者支援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略高於39.6%的不支援者;55.7%受訪者贊成服貿協議不應全部退回,而是需要逐條審查,贊成全部退回、重新談判的只有27.8%;48.6%受訪者認為將服貿協議退回“立法院”委員會逐條審查表決,可以同時制定兩岸監督條例,只有26%受訪者主張先制定兩岸監督條例之後再審查……儘管如此,兩岸服貿協議的命運,顯然並非多數人支援的方向。

  吳亞明:當然,更不要提包括臺灣總工會在內的126個工會4月7日發表的聲明,提出“衝撞佔據議場的學生領袖,曲解民意,為反對而反對,不知服貿之所以然……”這份名為“臺灣勞工正義之聲”的聲明,以及更早的臺灣六大工商團體的聲明,都已船過水無痕。 (記者 孫立極 吳亞明)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