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全球化時代,臺灣反服貿大示威很“二”

2014年03月31日 13:3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反服貿示威達到最近幾年的最大群眾抗議規模。

  臺灣反服貿示威達到最近幾年的最大群眾抗議規模。

  臺灣昨天爆發的反服貿示威達到最近幾年的最大群眾抗議規模。主要由學生團體組成的抗議隊伍自稱超過50萬人,儘管警方的估計至少要比這個數字少一半,示威也基本是和平的,但昨天的臺灣還是讓很多人感覺“更像”泰國和烏克蘭了。

  兩岸服貿協議肯定對臺灣是有利的,這點民進黨也心知肚明。這場運動的悲劇在於,臺灣學生對一件臺灣必做事情的反對做得那麼慷慨激昂,那樣充滿了可以編成歌、寫成詩的元素。

  一群怎麼看怎麼像是頗具正義感的學生高呼民主,但他們做的事情按照哪兒的民主及法治標準又都像是瞎胡鬧,臺灣眼下的事情只能當成一場戲看。批評學生太重,讓人不忍開口。只能説,這是臺灣民主“仍走在路上”,難免“有些曲折”的代價吧。

  一旦出現這麼嚴重的衝突和示威,不僅臺灣學生下不了臺,整個臺灣社會大概也不知如何收場。學生差不多砸了“立法院”,昨天又有那麼多人佔了凱達格蘭大道,總得有點“成果”吧。但是同大陸重談服貿協議,大陸斷不會接受。真的廢掉那個協議,臺灣社會肯定要比大陸社會心疼多了。

  臺灣經濟長期停滯,讓韓國反超一大截,根子在於臺灣不敢真正放開與大陸的合作,而韓國卻沒有那樣的顧慮。臺灣學生和支援他們的力量不敢正視這個病根,卻對服貿協議找茬,發泄對臺灣前途的困惑和恐慌。這樣的情緒釋放毫無理性,是社會被不景氣籠罩時所特有的歇斯底里。

  在民主不成熟的社會裏,經濟一旦出現問題,會立刻對問題搞政治清算,結果很容易把社會推向越搞越糟的惡性迴圈。從中東到烏克蘭再到泰國,幾乎無一例外。如今臺灣很像有了這樣的苗頭。

  自從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臺灣奇跡”逐漸消失得無影無蹤,再無能被世人記住的經濟亮點。臺灣成為上演各種“驚險政治”的一流舞臺,從陳水扁肚皮挨了一槍,到兩岸高度對立,再到東亞第一次出現“立法院”被學生攻佔長達十幾天。

  如今的臺灣社會像是完全失去了目標,基本認同感面臨重重挑戰。馬英九強調“不統不獨不武”,這樣的中庸之道也實在是無可奈何而為之。

  臺灣社會在繼續分化,中産階級出現塌陷,窮的更窮,富的更富,成了M型社會。臺灣無力認真解決所面臨的難題,幾無改革,有的只是喊著和聽著都讓人有些暈眩的口號。

  這是個經濟及綜合實力競爭無處不在的世界,意識形態是區域及全球競爭的工具和幌子,對此美國和歐洲國家不僅清楚,而且拿捏的分寸總是對準自己的利益。如今做生意時真正“政治挂帥”的,屬於全球化時代標準的“二”。

  臺灣如果跟大陸經濟緊密了,就意味著它要“被吞併”,那麼無論有沒有服貿協議,有沒有ECFA,臺灣都“陷落”定了。一個經濟體做生意都要完蛋,那麼是它的氣數已經盡了。

  看看臺灣一些人對同大陸合作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的樣子,有點讓人忍俊不禁。這就是當年高喊“反攻大陸”那些人的後代嗎?臺灣潦倒得多少有點快。説實話,大陸人不願意面對一個傲慢、挑釁的臺灣,但也不希望臺灣在大陸面前草木皆兵的樣子。我們希望看到臺灣的確定性,理性以及必要的自信。兩岸競爭最終應實現從各自角度看都不存在歧義的共贏。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環球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