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在臺灣看病——從低藥費看臺灣醫療服務價值體系

2014年03月07日 09:0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6日表示,大陸現在護理人員價格和一些基本手術費及服務價格偏低,嚴重背離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造成不合理的醫療行為,很多醫院便靠藥品、耗材、檢查獲得主要收入。

  臺灣醫療體系因其高品質的服務和“全民健保”制度,一直被外界視為學習借鑒的對象,這裡的“醫療服務價值體系”又是怎樣的呢?

  記者在臺灣工作期間,因耳朵發炎,曾去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大醫院)就診。臺大醫院是島內頂級的公立醫院。此次就醫經歷中,藥費在整體醫療費用中的佔比較低,讓記者印象深刻。

  就診完畢後,帳單顯示一共花去1906元(新台幣,下同),其中藥費(2副7天份的藥)共126元,檢查檢驗費1323元,診察費296元,掛號費100元,藥事服務費61元。

  臺灣新光醫院行政管理中心主任洪子仁説,藥費佔所有醫療費用的比例(藥佔比)通常在25%,當醫療對技術越來越重視的時候,藥佔比就會下降。

  “醫療的重點是醫生的經驗和判斷,這個是值錢的。大陸以前這一塊是弱化的,覺得藥是值錢的。”他説。

  據了解,掛號費是醫院的行政費用,記者費用清單上296元的診查費是醫生的技術費用。“我們對醫生診斷力的尊重就體現在這個診查費上”。洪子仁説。

  在如此“醫療服務價值體系”下,臺灣醫生收入是怎麼樣的呢?

  據介紹,以臺灣家庭醫學科醫生(全科醫生)為例,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生平均月收入30萬元(新台幣,下同),而一般基層家庭醫生,由於開診所繳稅比工資所得稅低,一個月平均收入可達50萬元。

  臺灣醫生收入主要由門診費、檢查費、手術費構成,其中手術費是“大頭”。家庭醫學科由於診治的大多是慢性病病人,手術較少,因而收入遠不如外科等科別的醫生。

  洪子仁説,在高收入的保障下,臺灣醫院基本沒有“以藥養醫”現象。臺灣醫生的高收入是由“全民健保”來買單,因此也不會造成患者負擔增加。

  李斌強調,大陸醫療服務價值體系改革要按照優化結構、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則進行,而且醫療改革需要和醫保相互銜接,通過支付制度的改革來配合。

  洪子仁表示,臺灣“全民健保”這些年來也面臨著負擔愈加沉重的問題,曾一度難以為繼,近兩年補充保費制度收效不錯,才使得健保壓力暫時緩解。“對於大陸而言,想把醫保水準線往上抬之時,必須要考慮資源和財力有沒有能力負擔,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記者田穎)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