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紀念抗戰勝利 兩岸四地聯動

2014年03月03日 08:1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香港民眾集會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資料照片)

  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把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把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曾被捲入二戰、經歷三年零八個月黑暗時期的香港對此很是關注,香港二次世界大戰退役軍人會會長蔡彼得稱“感到安慰”。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地區和統會會長劉藝良説,將歷史事件節點確定為紀念日,是通行的國際慣例,中國政府這樣做也符合國際慣例。曾參與臺灣歷史課綱修訂的臺灣教授王曉波説,這兩個紀念日的設立是提醒中國人要知恥知辱,提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意識。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香港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陳勇建議,港澳臺明年共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

  強化記憶,了解那段歷史

  《澳門日報》發表社論指出,中國設立“兩日”絕不是為了渲染和製造仇恨,而是讓世人明辨是非,從根本上反擊日本歪曲、篡改歷史的行為,有助於讓日本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認清侵華戰爭的歷史史實。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香島中學校長楊耀忠表示,作為教育工作者,他相信立法有助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輩銘記歷史,“有句話説,忘記歷史就是背叛過去。”香港年輕人對被日本殖民統治的“三年零八個月”了解有限,所以學校每年在“七七”、“九一八”等重大日子會舉行歷史教育活動。

  蔡彼得在1941年曾親歷香港保衛戰,年逾九十的他,每年都參加香港的抗戰紀念活動。“我們退役軍人會現在只剩十幾名會員,年紀差不多都在90歲以上,有的坐著輪椅,我必須作為代表出席,”蔡彼得説,“希望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我們了解那段歷史。”

  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臺中“霧峰林家”後代林光輝在受訪時表示,被日本人佔領50年,是臺灣的切身之痛,大陸增設兩個抗日紀念日,是以史為鑒,讓兩岸中國人銘記被侵略的歷史,凝聚更大力量。

  順應民意,設立“紀念日”

  澳門歸僑總會會長黎振強説,設立“紀念日”、“公祭日”正視歷史,順應民情。臺灣歷史學家王曉波教授説,臺胞抗日運動經歷了50年,犧牲多達65萬人,是中國人民抗戰史的一部分。

  臺灣作家藍博洲説:“要用各種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過去,不知道就會淡忘,淡忘歷史,悲劇就會重演。”他説,通過紀念日等方式加以紀念,不僅是提醒中國人不要忘本,也是讓日本人民、世界人民更了解這段歷史。

  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陳勇説,時至今日,港人手上還有約價值10億港元的日本軍票。日佔時期強迫港人用港幣兌換軍票,日本戰敗後宣佈軍票無效。原本屬於港人的財富變成了廢紙,數不清的家庭蒙受損失。雖然已登記了3000個家庭就軍票問題索償,但日本拒絕賠償。故而港人對日本的殘暴感同身受。二戰結束後,香港就設立了“重光紀念日”。後特區政府改設“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願意參與,捐獻抗戰文物

  香港《文匯報》刊載文章建議,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兩岸四地應聯合舉辦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宣傳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表彰當年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明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大陸民間團體計劃在南京興建抗日勝利紀念園,赴臺尋求合作。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會長羅文山表示,臺灣一般民眾都已忘記日本在二戰期間對大陸同胞以及對海內外中華民族迫害的教訓,現在不是要報仇,但教訓不能忘,因此興建抗日勝利紀念園很有意義,他願意把一些重要的抗日戰爭文物捐獻出來。

  還有媒體建議有關部門加強香港二戰期間的史實蒐集和維護,加強歷史教育,並爭取建立“香港抗日曆史博物館”。臺灣林光輝表示,北京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將動工建設臺灣館,這是對臺灣抗戰史的肯定,屆時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也將過去參與奠基並瞻仰。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