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旅遊業者:兩岸旅遊交往需以理解跨越“牛”字分歧

2014年03月01日 07: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大陸,如果一個人做出了壯舉,大家會稱他很‘牛’;但在臺灣,如果有人説你很‘牛’,就真的是在説你像一頭呆牛一樣固執得不可理喻。這個小差異曾讓我很迷惑。”臺灣旅行行業經理人協會理事孫振明這樣描述自己的小困惑。

  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旅遊業聯誼會”上,孫振明説,兩岸雖同根同源,但在文化、社會和教育方面還是有很多不同,兩岸遊客需要正確地面對這些差異,增進彼此的了解。

  其實,僅在語言使用習慣上,兩岸還有不少類似“牛”這樣的差異。

  比如,曾有臺灣客人在談及夫人對自己的支援時使用了“窩心”一詞,一時間令在場的大陸記者面面相覷。其實,“窩心”一詞在臺灣意味良好,表示很溫馨、很暖心的意思。此外,以前臺灣並沒有“落實”一詞,自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大陸演講時多次用到“落實”一詞,才讓臺灣民眾明白了這個詞的涵義。

  中華兩岸旅遊資訊協會理事長王啟漢説,用詞的差異是由於兩岸文化有過多年的隔絕,及群體之間使用習慣的不同等原因造成的。這種差異其實並沒有給兩岸民眾之間的正常交流帶來太多的阻礙,一些詞語只要通過簡單的解釋就可以明白。

  近年來,兩岸文化部門都為消除差異做了許多工作。兩岸語文界于2012年合作編纂出版了《兩岸常用詞典》,建立了“中華語文知識庫”以縮小這種差異。隨著兩岸交流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兩岸不同的詞語正在被對方熟悉和使用。

  “除了用語上的差異,還有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隨著兩岸旅遊交往的日益密切,大家在面對差異時真正需要的其實就是對彼此習慣的理解和尊重。”王啟漢説。他希望更多的大陸游客可以走入臺灣民間,去體會臺灣老百姓的生活。

  2月27日,“第十七屆海峽兩岸旅行業聯誼會”在江西南昌開幕。大會會聚了海峽兩岸近千名旅遊業界精英,深化兩岸交流,共商兩岸旅遊業發展大計。(記者吳鍾昊 程迪)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