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專家:習近平對臺講話切入民族情感 呈五特點

2014年02月24日 08:08 來源:中新社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知名兩岸問題專家、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習近平最新對臺講話,以民族情感、理解臺灣歷史入手,在形式和內容上呈現五大特點。

  本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率領的臺灣各界人士訪問團時,發表了《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重要講話。

  楊開煌説,習近平講話佈局與前任不一樣,“江八點”和“胡四點”,都是在大陸內部活動中發表,而習近平對臺講話,是他在會見連戰率領的臺灣各界人士訪問團一行80多人,與來賓一一握手後發表的。這意味他直接對臺灣社會各界發表有關兩岸關係的看法。這種形式上的差異,值得重視。

  從內容上看,這篇講話有4大特色:一、以民族情感來調整國家典範。過去大陸提出一中原則,以國家的典範來處理兩岸關係,許多問題談起來不易找到解決的方法。習近平講話既講“九二共識”、“一中框架”,又從民族情感切入,講話全文約2500字,27次提到民族,相應的他又提出“兩岸一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有共同的血脈、文化、連結、願景。在這基礎上處理兩岸“深水區”問題,給人以更多期待。

  二、以理解臺灣歷史來處理臺灣問題。過去大陸領導人講話也有涉及臺灣歷史。而習近平講話第一點的後半段和第二點,都在表述對臺灣歷史的理解,有830多字,佔全篇的三分之一,篇幅相當大。而談到臺灣歷史,他也回應了臺灣民間字眼“黑水溝”、“討生活”等。這路徑比較正確,更能體會臺灣百姓對北京對臺政策的反應,尊重臺灣人民對制度的選擇。習近平的講話,以大陸領導人站在歷史情感理解的高度,充分體現他以往在福建和沿海工作時與臺灣人士接觸的經驗,這是很有特色的做法。

  三、更好地把握了“一中框架”。習近平講話中以這一兩岸關係之錨,維護和平發展的方向穩定,求取兩岸相向而行。闡發民族情感並非要取代國家概念,指出如果兩岸關係之錨鬆動,就不排除會回到過去動蕩的形勢,和平發展還有反覆的可能,絕非好事。

  四、指出兩岸順勢而為,相向而行,有兩大好處,臺灣民眾可享受大陸發展的利益,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用和平發展的紅利。“一中框架”基於兩岸各自的法律規定,並非一方強加於另一方。未來共同構築中國夢,兩岸人民可在民族復興下共用尊榮。

  楊開煌説,整體觀之,習近平講話以民族情懷理解臺灣歷史,進而把握兩岸關係現狀,透過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共同規劃美好未來。全篇前後邏輯一致,既有戰略佈局,也有戰術所為,是大陸對臺重要指導思想和對臺工作指導方針。

  對於綠營人士,楊開煌認為,習近平講話表明,不同的政治主張可以討論,但不能搞民族分裂和“臺獨”。雙方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實現正式會面的“張王會”後,未來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還將訪台,這對綠營人士形成很大壓力。綠營中的有識之士,應參與討論、思考、規範兩岸關係。(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 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 事新聞  科技 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新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