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連戰勉勵北大讀書的臺灣女生:除了戀愛還要好好讀書

2014年02月20日 08:26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北大校長王恩哥為連戰頒授名譽教授證書。

連戰和夫人連方瑀與北大師生座談。

昨天,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連戰先生與北大師生交流。

  連戰勉勵學子:除了戀愛,還要好好讀書

  時隔九年再訪“母校”北大 獲頒名譽教授“心中充滿感謝”

  時隔九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再訪“母校”北京大學。昨天,正在大陸訪問的連戰在北京大學被授予名譽教授稱號,之後與學生教師座談。連戰説,這不僅是崇高的時刻,也是最珍貴的榮譽,“回到北大,接受這份榮譽,心裏高興、振奮、感謝”。

  獲頒名譽教授

  閒事太多接受榮譽遲了九年

  昨天上午10點半,連戰偕夫人微笑著來到北大英傑交流中心,進門時向在場的20多位北大學生及教師代表鞠躬致意。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為連戰頒授名譽教授證書,還有學生代表為連戰佩戴上了北大校徽。

  接過被授予的名譽教授證書,連戰走上演講臺致辭,表示闊別9年後再次踏上北大校園,心中充滿感謝。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展開兩岸交流“破冰之旅”,其中一個行程是在北京大學演講。當時校方決定向連戰頒贈名譽教授稱號,但直到將近9年後的昨天才完成頒授。連戰昨天自我調侃説,“不是因為我事情太多太忙,而是因為我庶務太多,閒事管太多,所以一直拖延到今天。”

  名譽教授是北京大學授予著名專家學者的榮譽性學術稱號。王恩哥表示,授予連戰這一稱號,既是對其學術和社會活動成就的肯定,也將有助於促進北大與臺灣的文化、教育、學術交流,有助於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連戰説,再次來到北大校園,面對“斯草、斯木、斯事、斯人”,自己“有回家的感覺”。連戰的母親趙蘭坤曾于上世紀30年代在北大求學,連戰將北大稱為“媽媽的學校”。而他自己所就讀的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有不解之緣,因為傅斯年、錢思亮等北大教授,後來也曾在臺大任教,臺大校風與北大校風可説一脈相傳。

  連戰説,獲授北大名譽教授稱號後,北大真正成為了自己的“母校”。

  今後會有更多時間與師生切磋

  “今天我能夠由校長親自頒贈證書,對我來説不僅是崇高的時刻也是最珍貴的榮譽。”連戰説,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兩岸有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族群上有共同意識,在主體上有共同認知。當今世界充滿挑戰,中華文化如何在新的未來更為精彩,知識分子作為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有著特別的責任。

  連戰説,2005年兩岸打破隔閡,兩岸學術機構相互簽署聯盟、互訪計劃,青年學生相互交流,在彼此校園裏致力於研究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是令人欣喜的發展。

  連戰提到,他曾在臺灣接見了到訪的大陸同學,和兩岸大學生一起交流時説過,大家能坐在一起,精專問題,能夠有這種環境是因為少數人的宏觀視野,他們所記得的利益是天下的利益,他們所求的名是萬世的名,而不是自己的名和利。兩岸文化的合作正是在這些人的努力下,百花齊放,非常感謝這些人在過去所作的貢獻。

  連戰最後説,感謝北京大學美好的安排,今後會有更多的時間與北大師生相互切磋,共同為民族和未來而努力。

  與北大師生交流

  “首先恭喜你,你很幸福”

  頒授儀式後,連戰一行與北大師生進行了座談。學生們就關心的在臺陸生待遇、兩岸學生交流、學生社會服務等話題,提出問題與連戰探討。

  就讀于北京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的李採易同學是一位來自臺灣的學生,她在昨天的座談會上説,兩岸教育交流越來越完善,在這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現在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戀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連戰幽默回應説,“首先恭喜你,你很幸福”,引來在場一片笑聲。“我們唸書的時候,不會想到可以到大陸讀書,全球化的時代,資訊傳播很快,這是你們這一代的優勢,是我們那一代的缺失。”連戰家長般勉勵説,“所以你們這一代年輕人,應該抓住這美好的時刻,除了戀愛外,還要好好讀書。”

  北京大學是最早面向臺灣地區招生的大陸高校之一,早在1979年,北大就開始招收臺灣學生。目前,共有468名臺灣學生在北大攻讀學位,每年還有近百名臺灣交換生來北大交流學習。該校已與臺灣大學、中研院等17所臺灣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兒女名字由何而來

  一名北大教授詢問連戰,兒女的命名是否有所含意。連戰夫人連方瑀介紹説,連戰的母親原本想將連戰的弟弟取名叫“連勝”,但因未再得子,才將“勝”字用在孫輩的名字上。

  連方瑀説,連戰的母親原本想將下一個兒子取名叫“連勝”。然而,因為未再生下兒子,當多年後連方瑀生下大兒子時,曾有意名為“連勝”,但又認為不應該把與爸爸同輩的名字給兒子用,於是就加上“文”字,成為“連勝文”。

  連方瑀表示,後來自己生下次子,想到長子叫“勝文”,於是便將次子命名為“勝武”。至於長女叫“惠心”,則因連戰的母親認為自己一直未生下女兒,而連戰生下了女兒是上天的“恩惠”,於是就將長女的名字加上“心”字,取名為“惠心”。

  連戰歷次訪問大陸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大陸。這是國共兩黨一次重要的交流與對話。

  2005年10月

  轉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的連戰再度訪問大陸。

  2006年4月

  連戰率領臺灣方面參加兩岸經貿論壇的人士抵達北京。

  2006年10月

  連戰出席在博鰲舉行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

  2007年4月

  連戰及夫人在河南新鄭市參加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並參加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2007年9月

  連戰在西安祭祖參訪後率團訪問新疆。 

  2008年4月

  連戰來北京參加在奧林匹克中心區舉行的“水袖”雕塑安放儀式。

  2008年8月

  連戰夫婦應邀出席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與胡錦濤會見。

  2008年12月

  連戰來上海參加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

  2009年4月

  連戰清明赴陜西黃帝陵祭祖。

  2009年7月

  連戰來大陸參訪。

  2010年4月

  連戰出席上海世博會開幕式。

  2010年9月

  連戰出席臺胞社團論壇。

  2013年2月

  連戰訪問大陸。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連戰及隨訪的臺灣各界人士。

  ■歷史回望

  連戰大陸歲月:童年在戰火中度過

  連戰的祖先是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明末清初遷到臺灣,世代居住在臺南兵馬營。連戰的父親連震東早年從臺灣返回祖國大陸效力,經張繼介紹加入國民黨。

  1936年8月27日,連戰在西安降生。他出生後的第二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連戰的童年是在戰火中度過的。

  西安在抗戰時期是日軍重點轟炸的城市。到了讀書的年紀,連戰進入西安作秀小學,但他上得最多的課,卻是聽到長長的空襲警報聲後,跟著老師跑進防空洞。

  8歲時,連戰隨父母從西安遷到重慶。重慶是當時國民政府所在地,日軍的空襲比在西安時來得更加頻繁。為了躲避轟炸,連戰和母親住在一所中學的宿舍裏。不久,連戰又被父母送往重慶南山小學讀書,住校。他與同學同住,過著穿草鞋、吃雜糧的日子。

  1945年抗戰勝利後,臺灣光復,連戰的父親返臺辦理接收事宜。1946年,10歲的連戰隨母親離開大陸,到了臺灣。

  ■專家解讀

  此訪和“習馬會”

  沒有直接關係

  此行有著特別意義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連戰曾十多次訪問大陸,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會面,這次大家之所以特別關注是因為此次是他在“張王會”後首次訪問大陸,這是兩岸關係持續積極發展的表現。

  王建民認為,這次訪問的核心目標和以前也有所不同,雖然連戰説自己此行並沒有特別的政治任務,但是從他隨行代表團的廣泛性看,顯然是有著特別意義的,那就是以他的影響力來帶動更多有影響力的人參與到兩岸合作發展進程中來,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因而這一次訪問大陸的作用非常重要。

  王建民認為,從連戰此行的表現和表態看,他要把有限的生命力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他的特別作用和影響力,這一點尤為重要。

  和“習馬會”無直接關係

  有媒體猜測,連戰此行是在為“習馬會”做鋪墊,王建民就此認為,這僅僅是媒體猜測而已,“習馬會”是重大議題,不會是連戰來和習近平商量。兩岸“習馬會”議題已經談了很久,大陸一直是積極開放的態度,臺灣一直希望能夠在國際場合會面,但大陸認為可能性不大。目前,兩岸依然在為“習馬會”做著積極的努力。

  王建民認為,連戰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會面本身和“習馬會”沒有直接關係,但卻是在積累兩岸和平發展的力量,無形中為“習馬會”創造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見連戰時發表了重要的談話,對兩岸關係作出了全面的、系統的闡述,通過與連戰會面這個平臺來發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也是連戰此次訪問大陸的重要意義所在。

  作用幾乎無人可取代

  王建民分析説,此次連戰在北大被授予榮譽教授,不僅僅表示他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也代表了他在兩岸關係中所産生的影響。

  “連戰在兩岸關係中是一位特別的人物,2005年的歷史性訪問,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了到訪的連戰,發表了五點共同願景,成為此後兩岸關係發展的轉捩點,改變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兩岸和平發展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從那時到現在,在臺灣的政治人物中,幾乎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王建民説。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北京晨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