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余光中海南解讀“鄉愁”裏的“密碼”

2013年12月30日 0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013年歲末的海口,陽光正暖。

  來海南參加2013年兩岸詩會的余光中,攜太太范我存女士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講述了一個出生在江南書香人家的少年,是怎樣經過大時代的顛沛流離,內心的自我拉扯,成為一個以“鄉愁”觸動全球華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詩人。他帶著我們解讀他詩中的“鄉愁”密碼:跨歷史,跨海峽,跨山河,跨東西,跨人類與自然,有親情、愛情、友情,青春、少壯,以及不老的詩心。

  “我和海南島已經有四次緣分,第一次到是在1938年,那時候日本侵略中國,母親帶著我從淪陷區,輾轉到了上海,又坐了一條輪船,經過香港,要去安南,船必經的就是瓊州海峽,那時候我才9歲。再就是十年前海南師範大學請我來講學,停留了三天,那一次去西部儋州參觀了東坡書院。5年以前,海南島要建國際旅遊島,余秋雨先生跟我有一個對話,之後我們沿東部去到了三亞。這一次大概有機會去中部山區了”。

  其實,余老和海南還有一次“神交”,因了東坡對海南的“鄉愁”,他的《夜讀東坡》寫到:

  從此地到瓊州,茫茫煙水

  你豪放的魂魄仍附在波上

  長吟:‘海南萬里真吾鄉’

  蜃樓起處,舟人一起回頭

  愕指之間只留下了海霧

  詩人説:“蘇東坡是我感到最親切的詩人,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難民,李白比較浪漫。”余光中説,“東坡還告訴我,寫詩不一定是在中原,可能是在邊緣上。”

  “蘇東坡當時被貶到海南來,應該是趙家江山最南邊的領土了。蘇東坡在海南,在離中原那麼遠的地方寫詩,對於我們在臺灣的人來講有可比性,我們也離中原很遠,形勢也是有點邊緣化。可是你要寫作,寫作就要用你的母語,把你的意識、文化的傳統都要融入中原。這一點和東坡相像。”所以,余光中用詩歌向中國的文化傳統致敬,“其實我寫古人特別多,比如寫李白、杜甫、屈原、昭君。寫古人是一種間接的婉轉的懷鄉,光是秭歸我就寫了八首之多啊。”。

  余光中説,“我們跟蘇東坡也有不一樣的地方。現在我們寫詩不但還要讀古時先賢的作品,還要讀外國的。所以現在的作家不僅要有母語的傳統,也要了解西方,怎樣調和中西,調和古今,我的詩歌裏中西、古今都會互為‘鄉愁’。”

  “《鄉愁》這首詩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寫的,那個時候我離開大陸已經去臺灣20多年,大陸正是文革的時候。當時沒想到有一天還能回來,所以是在哀愁的心情之下寫鄉愁。”

  “作于1960年的《五陵少年》,説的是五陵少年在唐朝。五陵是帝王的墓葬所在地,所以有大唐帝國的雄風,又有長安的市井的風味。這詩裏的五陵少年,是幻想看著武俠小説的,他對自己祖先的輝煌,耿耿於懷,他對當代的處境,又覺得不能適應。當時的臺灣是‘來來來讀臺大,去去去美國留學’,跟大唐的胸襟又不一樣。把這兩方面糅合在一起,帶一點自嘲、自諷、自憐的情緒在裏面。”

  “我的中國意識可以再分成小的故鄉,我生在南京,在南京讀過小學,後來讀金陵大學。我的父親是泉州人,母親和妻子是常州人。那時候我在常州有50、60個表親。寫母親寫了很多,寫父親也寫了一篇詩和一篇散文,寫亡妻的有20首。為我4個女兒也寫了很多。包括收到教科書中的《我的4個假想敵》。後來為孫子、孫女、同學、老師也寫”。

  余光中的詩裏還有對物件的感想,比如《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樣玉器。我看到了之後,覺得這個苦代表生命之苦,白玉代表藝術的勝利,生命的苦澀可以變成藝術的甘甜,這個過程一方面可以代表美學的,一方面也是歷史的,因為我經歷過抗戰的大時代。”

  在余光中看來,臺灣新一代的詩人和老一輩詩人有著“相當大的不同”。“我來臺灣的時候,那時候臺灣本地的詩人才從日語的語境裏轉過來,還不太會説漢語,所以他們面臨著語境轉換的問題,一時還寫不出中文的作品來。我們這些從大陸去的少年,中文是沒有問題的。”

  這位耄耋老人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當時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那課餘做什麼呢?我們就看舊小説,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所以我們都有一點傳統的背景,對於古文唐詩宋詞懂得也比較多。”

  “中國的新詩,20年代的徐志摩、聞一多,30年代的艾青,以及40年代的卞之琳都不同。至於我這之後,應該有兩三代了。大致上他們是工業時代或是後工業時代出現的,網際網路、手機影響著他們日常生活,所以他們看到的未來比較多,回憶的空間比較少。”余光中説,“在臺灣,像我這個年紀還在寫詩的還不少,周夢蝶、羅門、洛夫都在發表作品,是很難得的。”

  今天上午,在兩岸詩會的研討環節,余光中表達了另一種“鄉愁”,他説自己和一些詩人為臺灣墾丁公園的圖片配詩,就是覺得強調環境保護意識比愛國主義意境更高,“詩人要做一些為人類高瞻遠矚的事情”。

  在介紹近況時,他説:“最近由一家企業資助開辦了余光中人文講座。有5年的計劃,每年會辦3到4個較大的活動,我們請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學者到臺灣南部進行演講、表演等。”余光中説,“這個活動剛辦過第一場,是我跟李安對話。第二場我們準備邀請香港的社會學家金耀基。第三位是王安憶。”

  訪談中詩人和我們約定,會為海南寫一首詩,放進明年三月出版的第二十本詩集《太陽眼睛》。這個“地圖迷”告訴記者詩的大致意境:從雷州半島到海南,如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海南正是那一點。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