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淘寶臺灣館上線 誰能真正淘到寶

2013年12月30日 0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茶

烏魚子

  來自臺灣雲林縣口湖鄉臺子村的頂級烏魚子,經《舌尖上的中國》報道後一炮走紅,成為淘寶網臺灣館“雙12”開館特賣的招牌商品。製作烏魚子的島內業者莊國勝表示,今年因為烏魚生長期間氣候不佳,超大片烏魚子減産很多,莊家最多也只能供應10片。而大陸方面懂得吃烏魚子的消費者日漸增多,淘寶臺灣館透過新竹物流協會找他下訂單,指定要12兩重超大烏魚子。

  跨海“兩頭買兩頭賣”

  除了烏魚子,每斤售價高達50萬元(新台幣,下同)的臺灣高山茶、傳承古法釀造的頂級赤坎黑糖等等,來自寶島的眾多産品,都以“開館體驗價”亮相淘寶臺灣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導演吳念真正式成為“臺灣館”的代言人。他通過執導的“影像臺灣”,帶著淘寶客戶們親臨臺灣海岸、茶園、農田,講述臺灣古早味背後的動人故事。

  淘寶臺灣館作為最具特色的淘寶地方館,是阿里巴巴與廈門象嶼集團合作,經淘寶授權的臺灣商品銷售平臺。有人會問,淘寶網已是中國大陸最大網購平臺,為何還如此積極地想打進臺灣?

  “淘寶網不是心血來潮,它是要把餅做得更大。”一位擁有10年線上購物經營經驗的臺灣業者説,淘寶網雖有8億種商品,但多是大陸本土品牌或是大陸製造,産品差異與多元化還不夠。這是淘寶網努力向海外尋找供貨商的原因,用意就是彌補自己的不足。而從臺灣找貨,地方特色足,ECFA後販賣到大陸也容易操作,加上MIT(臺灣製造)的品牌效應,何樂而不為呢?

  淘寶在臺灣的口碑一直不錯,跟島內民眾的關聯度和品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每到歲末,臺灣百貨業界“週年慶”促銷就會開打。讓島內業者五味雜陳的是,淘寶網今年也隔海分走一杯羹。在剛剛過去的號稱“全球最大週年慶”的“光棍節”,淘寶網成交金額高達人民幣350億元,是2013年Sogo臺北三店週年慶首日業績總和的219倍,其中臺灣的交易金額也比2012年上升189%。臺灣業界隔海相望,除了羨慕,還是羨慕。

  從之前的“淘寶接管臺灣地攤”單向度入島,到如今的販賣臺灣商品登陸,淘寶開始形成“兩頭買兩頭賣”的良性商業迴圈。在臺灣館“跨海叫賣”的商業遊戲中,它自身肯定是贏家。

  “魅力商品”有望賣好價錢

  日前,臺灣“主計處”公佈的工商普查報告顯示,2006年到2011年,臺灣傳統零售店面家數從27萬減少到不足26萬,而網路零售家數卻增加了1倍,達到1.5萬家,網路銷售金額增加了近兩倍。新舊轉換之間,加上島內的市場消費潛力所限,一些原本專注島內的中小企業看到了新的商業契機,盯向了大陸市場。

  眾多特色鮮明的中小臺企塑造了臺灣商業文明,同時受制于規模不大等因素,無力到大陸開拓市場。如今到了網路行銷的新時代,“C2B(消費者對商家)模式”成了彎道超車的法寶。“臺灣館”這個由“網商大鱷”搭建的商業聚合平臺,有望成為他們借機起飛的“巨型航母”。象嶼集團董事長王龍雛也表示,電子商務可以帶領臺灣中小企業的“魅力商品”進軍大陸市場。

  看到不少臺商對“臺灣館”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它進一步拓展臺灣商品在大陸市場的銷路,淘寶網在平臺的搭建方面也是不遺餘力。除了聚攏買家,淘寶網也大力挖角臺灣賣家:先是和玉山銀行串接支付寶,提供兩岸支付通的金流服務,讓臺灣賣家只要建置購物平臺,就可以出貨大陸,收取新台幣,不用再到北京或杭州開戶,還要找擔保人。此外,由於淘寶網上的臺灣商品很多,卻不全然是正版商品。“臺灣館”則承擔起“官方認證”的責任,只有經過合法打稅、通關報關的臺灣商品,才能在上面銷售。

  一片烏魚子在雲林的産地價大約5000元。“過個水”進入大陸,銷售價1萬元起跳。莊國勝對稀有的烏魚子賣個好價並不奇怪,聽説一片在大陸要賣到人民幣2000多元,還是嚇一大跳。“臺灣館”上線了,他和同業小夥伴們的春天也來了。

  網路時代“無言的結局”?

  在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看來,電子商務成為2013年兩岸經濟合作的新亮點,從“光棍節”的爆量成交金額到“臺灣館”的上線,進一步炒熱了兩岸電子商務往來與合作,也將兩岸新經濟合作推向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不過,餅做大了,卻不見得分得著。臺灣業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淘寶臺灣館上線,5000元的烏魚子“過個水”可賣到1萬元,商機自是無限,可中間利潤差價臺灣方面卻賺不到。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網購第三方支付法令落伍,當局慢半拍,遲遲不開放非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淘寶網瞅得契機得以入島入戶,搶佔先機。

  在相關業者的大力呼籲下,臺“經濟部”總算要擬定“第三方支付服務管理法草案”。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即便已開放第三方支付,沒有貨貿協議,島內民眾購物再多,臺灣方面也收不到一毛錢的稅金;而服貿協議遭卡關,臺灣企業去不了大陸,無法開創網購事業與淘寶們競爭,民眾只能透過大陸第三方支付購物,利潤自然也輪不到島內拿。

  有媒體就忍不住嗆聲説,面對網路新時代,臺灣不進則退。處處防杜、自我限縮,最後的結局將是被進一步空洞化的“無言的結局”。這邊商機無限日新月異,那邊服貿協議還躺在“立法院”睡大覺。但政治卡壓,卡得了臺灣卻卡不了大陸,臺灣人只好眼睜睜看著錢財流失,怪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