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三地學者擬建議為黃大仙文化申遺

2013年11月16日 13: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15日,在2013廣東道教文化節暨第七屆惠州國際(休閒養生)旅遊節的系列活動之一的“道教文化與生態文明”研討會上,來自羅浮山文化研究會、浙江道德文化研究會、香港黃大仙文化研究會等兩岸三地的50多名專家學者強烈呼籲,建議為黃大仙文化申遺。

  廣東羅浮山文化研究會會長謝澤南説,廣東博羅、浙江金華和香港三地在黃大仙一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浙江金華是黃大仙的出生地,香港是他的發祥地,而廣東博羅則是他的成仙地。據史書記載,黃大仙,真名黃初平,師從我國東晉時期道教理論家、藥學家、化學家葛洪,被稱為葛洪的“僕隸”。在葛洪死後,黃大仙繼承了葛洪濟世為懷的“為民”精神,頻繁出入鄉間,為人治病,救民于苦難,有求必應,得道成仙後被世人稱為“地仙”。

  此次研討會上,廣東博羅、浙江金華和香港三地的道教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在交流道教文化的同時,共同商討“三地一申”,即三地聯合為黃大仙申遺的可行性。此前,來自三地的道教專家學者已初步達成共識,將把羅浮山啞虎岩故事在內的26項黃大仙文化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産申請。

  據了解,目前廣東羅浮山文化研究會已經收集到了80多個黃大仙在嶺南的故事,不久將彙編成冊,供後人學習其愛民、憂民、為民的崇高思想和偉大精神。

  羅浮山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一直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必到之地,也留下了不少的傳世之作。據羅浮山文化研究會的不完全統計,歷朝文人在羅浮山撰寫並留下的詩、詞、歌、賦、謠、銘等作品共有5000余首(篇)。(宋秀傑 謝思雄 楊世傑 陳日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