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評論:張懸舉旗風波應在民間自生自滅

2013年11月08日 08:06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女歌手張懸11月2日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辦小型演唱會時,從臺下觀眾手裏接過一面“青天白日”旗幟,並用英文對觀眾説,“這是來自我家鄉的國旗”。臺下一名大陸女學生也用英文説,“今天不談政治”。張懸當時回應,“這不是政治,這只是一面旗子”,她還進一步説,“這句話應該是從電視上學來的吧?或是電影上面?”等等。

  張懸這些回應很快傳到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上,引起部分網民的強烈不滿。在過去幾天大陸網上對她的批評逐漸增多,包括一些情緒激動的指責。但伴隨著這些批評也出現為她的辯護聲。張懸5日通過網際網路發表一4000多字的聲明,對自己在曼徹斯特的表現進行辯護,並表示“我願承擔一切損失自行取消(將在北京舉行的)演唱會”。

  張懸的父親、臺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6日接受媒體採訪,幫助女兒做解釋,臺灣“陸委會”高官也就此表態。事情像是“越鬧越大”。

  幾乎所有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大陸學者都表示,不希望張懸演唱會風波上升成政治事件,它應以民間摩擦的應有方式解決。

  我們認為,兩岸之間圍繞國家認同的敏感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在兩岸之間穿梭的藝人等公眾人物都能夠意識到這種敏感性,並能較準確地保持言行得當,兩岸公眾包括網民也能理性看待這當中細節上的偏差,是最好不過的。

  針對張懸在演唱會上的行為,大陸學生發出嗆聲的反應是即時、天然的。之後大陸網民針對張懸回應表達不滿情緒,也屬網際網路上的常態。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兩岸主流社會大概都應予以理解,不推動其進一步發酵。

  兩岸“九二共識”既明確,也有模糊的空間。針對張懸風波在互動中産生的一系列細節,兩岸輿論不應深究。其實對兩岸交往中一些涉及政治層面的細節,過於深究也會讓溝通難以為繼。

  從技術層面講,當一名公眾人物被“挑出毛病”時,如果它真的是無意中出現的,那麼當事人以保持低姿態為宜,或者自己低調處理,或者以質疑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和態度做解釋。張懸從一開始的回應就顯得偏多,表現出爭論的姿態,其實這樣做對公眾人物處理輿論危機通常是不利的。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上的情緒遇事常很激烈,這不是專為張懸準備的待遇。讓網民去理解一名公眾人物,這不是網際網路的邏輯。唯一的有傚法則是公眾人物理解網民,與網上輿論友好相處,並且加強對網上嗆聲的承受力。

  隨著兩岸交流在各個方向密集交叉,民間發生摩擦的機會必將增多。兩岸政治尤其需要能夠包容這些摩擦,不能讓任何磕碰成為兩岸集體情緒對撞的導火索。

  張懸是在曼徹斯特與大陸留學生發生摩擦的,隨之蔓延到兩岸輿論場上。這提供了一個對很多公眾人物頗具意義的案例。資訊在網際網路時代流動之快,使得每位名人在一個角落説話時,必須想到那個角落連著整個網際網路世界。

  兩岸關係這幾年發展很快,但很多隔閡猶在。張懸風波的發生是這一複雜現實的反映,但我們相信它能很快過去。因為兩岸關係的大趨勢是繼續往前走,它對民間摩擦總的暗示是淡化,而不是升級。(單仁平/環球時報評論員)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