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馬英九不必將兩岸政治對話無限上綱到談統一

2013年11月05日 11:07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

  資料圖:評論認為,馬英九答覆《華盛頓郵報》的説法反應出臺當局現在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即把“政治對話”捆綁“和平協議”、“討論統一”。

  香港“中評社”4日社評,原題《兩岸政治對話臺灣何必草木皆兵》,全文摘編如下:

  國民黨預訂11月10日召開第19次全黨代表大會,在兩岸政策方面,2005“胡連五項共同願景”將第三度列入政策綱領,並強調要持續推動兩岸交流,促進臺海永久和平。然而在另方面,馬當局對兩岸政治對話卻持續保守到幾乎看不見曙光的程度。

  馬英九10月24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被問到兩岸有可能在他任內進行政治對話?馬英九的答覆是,“關於大陸方面希望與我們討論和平協議的問題,臺灣民眾會有一點擔心,擔心會不會變成討論統一的問題,所以兩年前我們提出來的時候就説,最好是經過一次公民投票,確定大家支援這樣做,才比較容易展開相關討論。”

  馬英九答覆《華盛頓郵報》的説法反應出臺當局現在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即把“政治對話”捆綁“和平協議”、“討論統一”。官方對外釋出這樣的態度,在野黨、民間會對政治對話草木皆兵不足為奇。換言之,“政治對話”原本應是一個兩岸互動過程中的開放性動作,卻被馬當局定性、定調,將之窄化為兩岸解決終局問題的談判。

  再進一步説,“政治對話”與“政治談判”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差距的。前者,兩岸間的任何接觸都可視為政治對話範疇,實沒必要看到繩子就大喊蛇來了,尤其,兩岸在簽了19項協議後,容易的多數都解決了,進入“深水區”所處理議題政治性愈來愈高,若有政治對話即可加速歧見整合,最近因人道探視權卡關的兩岸互設辦事處即為一例。

  馬英九執政以來,舉凡吳伯雄、蕭萬長等高層有會晤大陸領導人的機會時,馬英九都會請他們帶話轉達,類似這種“間接對話”若改為“直接對話”,就是政治對話功能的體現。況且,待兩岸政治對話正式登場,也不必然會一下子就推進到主帥層級。

  以馬英九過去數度透過國民黨榮譽主席和大陸領導人見面的機會,表達臺灣需要國際空間一事來説,就實務來説,臺灣若以正式會員身份加入聯合國之下的國際組織,兩岸就成了“一中一台”、“一邊一國”,大陸不可能接受。大陸沒點頭,臺灣也進不了。臺灣過去這段時間陸續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與國際民航組織都只是權宜性質,還稱不上正式會員。

  兩岸之間要處理類似國際空間等涉及主權領域的議題,從大陸的角度,不可能只是馬英九讓國民黨榮譽主席捎個口信就能解決的事。要就坐下來談,兩岸不談就只能像現在這樣,交流還是交流,但發展到某個階段,碰到某條線,就卡住了。

  馬英九過去在談到兩岸政治對話時,重中之重擺在民眾的共識,亦即百姓接受程度。他10月24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仍重申,“談和平協議前最好是經過一次公民投票,確定大家支援這樣做,才比較容易展開相關討論。”就此而言,臺灣社會受馬政府害怕兩岸政治對話氛圍影響,官方態度若沒改變,要寄望民眾建立共識如緣木求魚。臺灣官方若能改變態度,將政治對話做為解決兩岸深度交流問題的常態性機制,習以為常,慢慢的民眾才有可能用正常的角度來看政治對話。

  什麼是兩岸對話?馬當局應該要先定義出來,沒必要自己無限上綱到“對話”就是要談統一,搞得草木皆兵。對話本身是中性名詞,臺灣競爭力羸弱中,今年GDP保二都有困難,兩岸有些僵局可透過政治對話解決,透過産業分工,拉動臺灣的就業和薪資,這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