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美為何不售臺最強武器:一怕“臺獨”二怕送給大陸

2013年11月04日 13:2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美為何不售臺最強武器:一怕臺獨二怕送給大陸

資料圖:臺灣空軍F-16戰機

  原標題:美為何不售臺最強武器:一怕臺獨二怕送給大陸

  提到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兩岸及美國學界最深刻的印像是他在1992年就預測到兩岸將發生導彈危機,還曾連續4次成功預測美國大選結果。林中斌對大陸軍隊和兩岸關係持續關注並深有研究,並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時都曾“入閣”,任過“陸委會副主委”和“國防部副部長”。11月2日,他赴上海參加華東師範大學主辦的“兩岸關係的新發展與周邊安全”學術研討會,並接受了《環球時報》的獨家專訪。

  解放軍變得“微笑好學”

  環球時報:您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解放軍?主要通過什麼渠道來研究?

  林中斌:我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學習國際關係與安全,1983年開始做博士論文,我想做一個沒人做過的題目,即解放軍的核武器。那時接觸的資料就是間接從大陸來的公開刊物、港臺及海外的中文報紙。我覺得我比老美強,他們經常誤判,但我那時就提醒過他們解放軍的現代化遠超過想像,不是他們所説的乏善可陳。後來證明我是對的。

  近幾年,我覺得軍事不是研究解放軍唯一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大陸的大戰略。比如上世紀80年代一個研究解放軍的學者公開表示,中國不可能發展航母,因為沒有配套。我説不是這樣,“你們有的我們要有,你們沒有的我們也要有”,這是遲浩田1988年講的。他們沒有看到,但我看到了。

  環球時報:您研究解放軍已有30年,您認為解放軍有哪些重要變化?

  林中斌:我認為轉捩點發生在1995年和1996年的導彈危機。經過這場危機,西方感覺低估了解放軍,大陸也在反思。在1996年到2002年之間,北京的高層和智庫進行大辯論,最後在2002年夏做出重大決定。2002年10月15日,中央黨校出版的《學習時報》刊登對錢其琛的採訪。他提出中美有“三個不變”:一是合作基礎不變,二是矛盾基礎不變,三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不變。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處於矛盾抗爭之上。我因此分析認為,北京的大戰略是“不戰而主東亞”,不以軍事打前鋒,而是把經濟、文化和外交等作為前線部隊,我為此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叫“超軍事手段”,不是非軍事,而是超軍事,即包括軍事,但重點放在經濟、外交等其他方面,軍事只作為後盾。

  解放軍的第二個變化就是變成“微笑好學的戰士”。很多精力放在學術上,這要感謝熊光楷1988年提醒大家加強研究,之後解放軍的大校和少將出現很多博士,這是非常好的改變,因為高科技戰爭及未來戰爭不是靠蠻力,而是靠智慧。最近一件事尤其引起我的關注,解放軍海軍訪問美國,艦長用英文跟對方做簡報,這是以前沒有的。至於“微笑的戰士”,解放軍將領最近幾年承擔了外交任務,不僅是傳統的軍事外交,還有將領甚至是防長親自去東南亞做外交政策解釋。我認為這是非常重大的轉變,這是真的新解放軍。

  環球時報:這些變化對臺軍衝擊有多大?

  林中斌:純軍事方面雙方對比,臺灣早就不是對手了。我認為,2005年是品質交叉點,軍事已經不是兩岸對峙最重要的因素。大陸2004年11月的國防白皮書,也就是2005年3月公佈《反分裂國家法》前的一份重要文件,已經拿掉了“我們不放棄對臺動武”這句話。那時解放軍的國防白皮書就已超越臺灣,而且面向超越軍事,其眼光已經伸向太平洋了。

  臺灣民眾有兩大顧慮

  環球時報:您理解的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應包括哪些方面?

  林中斌:我不能代當權者詮釋。目前兩岸互信機制的主動權在大陸,臺灣不僅被動,而且相當被動。我常常講兩岸的問題都是內部問題,對今天的臺灣來説更是如此。臺灣有兩個政黨,每4年有一次選舉,政治人物無論在野還是在朝,都要有這個考慮。

  我認為,軍事難題不是從軍事來解決,還是要超過軍事。臺灣內部的問題之一就是民眾的感受,一個對國際空間被壓縮的感受,另外一個是導彈部署的威脅。某解放軍將領曾講過臺灣關切的導彈部署是假議題,如果見面的話,我想問他,“既然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麼不後移呢,反正要打的時候再移回去好了”,而後移就是很好的姿態。這兩個是臺灣人民的主要顧慮。我可能不清楚北京內部的複雜性,但我想如果北京能夠做的話,是可以把這些顧慮解除的。

  環球時報:臺灣人能從對美軍購中獲得安全感嗎?

  林中斌:對美國來説,對臺軍售有越來越多的顧慮。2003年,美國一位高級官員與臺灣一位官員見面時,後者問:“美國為什麼不把最好的武器賣給我們?”美官員説:“第一,如果我們賣給你,你就宣佈“臺獨”了,我們不放心;第二,我賣給你們之後,怎麼能保證以後不會到對岸呢?”至少有十年的歷史,美國在這方面有疑慮。最近幾年,對於臺灣真正需要的美國武器,美國非常猶豫。我相信,大部分臺灣人民不會那麼笨,認為買了武器就有安全感,但又總覺得有總比沒有好一點吧。

  預測導彈危機有兩大依據

  環球時報:您之前預測到1996年的導彈危機,當時主要依據是什麼?

  林中斌:第一是中國大陸內部的一些趨勢,當時我在美國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的父輩經歷過長征,我從中了解到一些解放軍的情況。第二是臺灣方面,1994年出爐“臺灣悲情論”,兩個趨勢走下去,我覺得會衝撞起來。1992年我就預測到解放軍要展示新長的軍事肌肉,即導彈,我預測解放軍會把導彈——沒有彈頭的——打到臺灣水域。

  環球時報:能否預測一下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的走向?

  林中斌:大概在2020年之前肯定會有大的突破,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時間説不定還會提前。兩岸大小相差懸殊,最重要的主動權和影響力來自於大陸,會有一些新的觀念和做法促使兩岸有重要突破。而所謂“重大突破”,就是我剛才講的針對臺灣人民的疑慮,大陸會有一些新的做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環球時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