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農産品大陸行銷仍存三大難題 兩岸網售成趨勢

2013年10月13日 08: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通路和推廣體系、産業稅、檢驗檢疫標準,仍是臺灣農産品行銷大陸的三大難題。12日,正在江蘇無錫參加兩岸江蘇名優農産品展銷會的臺商、農會負責人坦陳,臺灣農産品在大陸“賣開”面臨一些難題,亦不約而同地認同:已“試水”的網售模式將成未來趨勢。

  “尋找合作夥伴還是最大的問題”,臺灣林旺制茶廠負責人林耀精説。

  這家制茶廠,在臺灣臺東縣算得上大茶廠,産量2萬斤/年,銷售額在臺東縣排第二,去年才進入大陸市場,算晚,目前只有一家大陸經銷商,還是去年在天津參加展會時所遇。從兩岸“大三通”到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銷售額伴隨歷史的幾個大步逐年猛增。臺商不論大小,進入大陸市場,通路是其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經過幾年摸爬滾打,大臺企已嫺熟開拓掌握自己的經銷渠道,一些中小型臺商還沒有邁過這個坎。

  林耀精做茶七年,見證了兩岸重要歷史節點之後臺茶在大陸銷售的“井噴”。他坦承,“我們進來得比較晚。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尋找合適的經銷商(上),基本上是盲目尋找,沒有系統的平臺,讓我們彼此‘看對眼’,還停留在靠展會尋找合作夥伴的階段。”適度降低關稅也是臺農之盼,同時希望ECFA早收計劃“零關稅”名單之外的農産品早日“入列”。

  高雄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經理陳柏凱告訴記者,現在一些農産品進入大陸要繳納13%關稅,臺灣農産品出口分等級制,像鳳梨酥、芒果幹這種第三、四等級的農産品加工品,還需要繳納不同程度的關稅。據測算,臺水果在陸銷售價比臺灣本地高30%至40%。

  兩岸檢驗檢疫標準不同,也拉長了臺灣農産品進關等待時間。臺灣農産品流通經紀人協會會長林瑞民建議,農産品可在臺灣檢疫之後直接行銷大陸,或由陸臺雙方共同檢疫,省下中間環節和手續。

  兩岸間已“試水”的電子商務網售模式受到臺商、農會推崇。

  陳柏凱所在的公司,主要幫輔1000余戶高雄農戶行銷産品,“我們現在和上海菜管家合作,依靠網路訂單,為長三角客戶配送臺灣水果。每個季節每種水果銷量大概在六、七百箱。”

  有2500個農戶和企業組成、規模更大的臺灣農産品流通經紀人協會,已和大陸三、四家網站有所合作。“現在來看,網售小眾化訂單比較多,主要是鳳梨酥、水果、化粧品面膜等,未來一定是走網路銷售模式,並且是由專業人士來做。”林瑞民認為。

  “單打獨鬥”的企業主林耀精更直接:“讓大陸消費者直接從網上找到臺灣生産商,購買想要的商品。”其所言BtoC(商家對消費者)電子商務模式,比當前兩岸農品網售BtoB(商家對商家)模式更加超前。(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