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亞太烏龍茶文化論壇”在臺南市閉幕

2013年10月03日 08: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為期3天的“亞太烏龍茶文化論壇”2日在臺南市閉幕。此次論壇共有來自亞太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位茶人與會,臺灣也有近千人次的茶藝同好在此聚首。

  主辦單位表示,透過此次的論壇,眾多茶人得以就各地的茶文化展開論述,也讓亞太區愛茶同好有了進行交流的機會,期待明年再見。

  從9月30日起一連3天在臺南市“吳園”舉辦的“亞太烏龍茶文化論壇”,共有來自臺灣、香港、大陸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茶人與會,堪稱亞太地區的烏龍茶文化交流盛事。

  論壇2日特別邀請臺灣的茶博士,臺灣茶葉改良場前場長阮逸民主講“兩岸烏龍茶産業現況”,分析中國大陸的茶葉資源,産業發展空間和內需消費市場所在,論述臺灣茶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及拓銷策略,指出臺灣除可開發多元化的茶葉産品外,也建議應開發茶葉生態休閒旅遊,抓住陸客來臺旅遊的商機。

  茶博士認為,臺灣的茶葉若要拓展外銷尤其是對大陸地區的銷售,一定要以團隊合作和自有品牌打入。

  論壇同時也邀請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臺南分會會長蔡明勳、論壇總召何健生,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曾昭旭共論“烏龍茶茶湯美學”,從文山包種的綠碧色、高山凍頂的澄黃,到東方美人的琥珀色,暢談半發酵的烏龍茶,依發酵程度的不同,其實可以如變戲法般各自展現不同的的茶湯色澤。

  曾昭旭教授強調,中國茶美學的最高境界叫“氣韻生動”。茶人面對一泡茶,如何通過“自我”來呈現?這很重要。不僅茶要有特色,還需有“我”的個人意念與風格在裏面。茶湯進入到人文藝術層次,雖不能完全沒有技術面的素養,卻必須蘊含意念,超越技術面。茶如其人,個性濃烈的人泡出來的茶也濃。人的性情千變萬化,泡出來的茶自然變化萬千。正因如此,茶湯美學多元豐富,品茶者品嘗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能品嘗出心念上的味道。

  3天中,“亞太茶人茶席展演”是本次論壇的重頭戲之一,茶席就設置在吳園的草坪和湖中,茶席主人端出的是各自最鍾愛的好茶,從臺灣的高山烏龍、木柵鐵觀音到大陸的武夷岩茶等,不僅類別豐富,也讓愛茶人士見識到各地對茶文化的不同演繹,像同樣都是工夫泡,香港、新加坡的泡法就不一樣。先後登場的還有“茶學教育”、“兩岸現代陶茶器創作的綺麗大夢”、鬥茶大會等。

  臺灣六大茶葉中,烏龍茶的發展與民眾生活關係最密切,可説是臺灣茶文化的代名詞。除了臺灣之外,近年來東南亞的烏龍茶産量也逐年在增加中,加上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香港、澳門,及非華人圈的日本、韓國,都有烏龍茶的愛好者,已然形成一個亞太烏龍茶文化圈。(記者 陳立宇)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