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從人情到機制——兩岸故宮院長共話交流

2013年10月03日 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2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右)向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遞交邀請函,邀請其赴臺北故宮訪問。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今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與來訪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一起,在北京故宮的故宮文化資産數字化應用研究所向媒體介紹了雙方交流的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這也是兩岸故宮院長首次在大陸共同接受媒體採訪。

  合辦展覽

  兩岸故宮于2009年2月、3月實現了首次院長互訪,自此雙方在學術交流、合作辦展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此次馮明珠院長率代表團來京訪問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鞏固深化期後兩岸故宮院長的又一次聚會。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單霽翔與馮明珠都表示,未來雙方將繼續共同努力,進一步擴大雙向、常態的交流與合作。“兩岸故宮有太多相似、太多同源的東西,所以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馮明珠説。

  2009年10月6日,雙方合作舉辦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隆重開幕,北京故宮的37件文物赴臺參展。兩岸故宮文物時隔60年終於重新聚首,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兩岸間文化盛事,在海內外各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參觀人數達到75.8萬餘人次,産生了非同尋常的社會效益,也為兩岸故宮的進一步合作創造了良好的開端。此後,2011年6月至9月合辦的“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合辦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都為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覽交流開創了新的局面。

  以合作辦展的方式讓分離60年的文物聚首,已成為兩岸故宮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

  談及今年的合作展覽,馮明珠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將於今年10月隆重推出的《乾隆的藝術品位》特展。她介紹,臺北方面缺乏的展品,將向北京故宮商借。比如,乾隆時代,在藝術品製作方面受西洋影響較大,出現了一些體積較大的鐘錶。而臺北故宮只有懷錶。又如,臺北缺乏乾隆及嬪妃的肖像。目前,借展清單已有大致眉目,約36件。馮明珠説,具體展品還有可能調整,但總數上限在40件。

  共同“慶生”

  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0週年,兩岸故宮將共同“慶生”。對此,單霽翔建議,雙方可以就同一個主題同時舉辦展覽,比如關於明朝的,北京故宮展前半期的內容,臺北故宮展後半期的內容。這個建議得到了馮明珠的響應。她還透露,屆時,臺北故宮會推出一個關於紫禁城的清朝老照片展。

  對於媒體提出的展品單項交流的問題,單霽翔表示,臺北故宮的文物暫時無法到大陸展出,確實是一種遺憾。但這不是兩個博物館能解決的,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努力。他強調,雙方的合作並不局限于展覽,涉及範圍很廣。即便是在展品方面,也不局限于實物,還有數字化展示等很多方式。馮明珠也説,待到明後年北京故宮數字博物館建成後,臺北故宮將把自己最出色的數字化展示作品拿來展覽。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光明日報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