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大陸涉臺學者:兩岸總是兄弟吵架正好上了美國當

2013年09月07日 09:17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

  大陸海協會原副會長、浙江大學臺研所所長王在希在小組討論上發言。 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

  在“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會議上,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指出,21世紀兩岸都面臨著重要的發展機遇,兩岸應該認清當前亞太格局的變化,攜起手來,從大局出發,共同應對新形勢所帶來的挑戰,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王在希在小組討論中表示,“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之所以用“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作為主題,是為了將論壇的焦點,圍繞在兩岸應該如何客觀地來看待亞太戰略格局的變化,如何共同來應對挑戰。

  “首先,兩岸學者能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即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其次,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兩岸之間該如何最大限度地尋求合作,”王在希説。

  王在希指出,我們應該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它究竟要平衡什麼,它要達到何種目的,以及為什麼要在此時提出“再平衡”的戰略。“我認為,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略,有針對中國的一面,但並非完全針對中國。它主要的目標是通過實施“再平衡”的戰略,來繼續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和主導權。”

  王在希指出,進入21世紀以後,國際力量的對比發生了變化,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經濟發展與迅速的現代化。當然,臺灣的經濟亦有很大發展。“但同大陸比起來,臺灣畢竟比較小,對美國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王在希説,“進入21世紀以來,大陸的經濟發展速度確實比較快。在1980年,臺灣的GDP佔大陸1/3,到現在臺灣的GDP僅佔大陸的1/17。另外,除了兩岸之外,東盟的經濟在21世紀後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日本的經濟最近也有起色,南亞的經濟也有所發展。所以,亞太地區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例加大,影響力也日益上升。故對於美國來説,如果在亞太地區再不採取相關措施,會慢慢地地影響到它的主導權、它的‘老大’地位。”

  王在希説,美國著名學者布熱津斯基去年初曾經撰文指出,未來20年美國發展戰略,一是要構建一個從美歐到東亞日本、韓國在內的大西方世界;二是加大對亞太事務的關注與介入,而具體的實施手段則是“再平衡”。

  “説得直白一點,我認為美國在充分地利用亞洲各個國家、尤其是大國之間的矛盾。在東北亞,美國在利用日本與中國歷史的仇恨與釣魚島領土的糾紛。在南亞,美國則是挑撥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另外,美國也利用南海問題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係進行離間,例如慫恿菲律賓來挑釁中國。總之,美國就是利用亞洲各國之間的矛盾,坐收漁利。此外,美國也在利用兩岸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應當看清美國的意圖,如果我們總是兄弟吵架、糾纏一些具體枝節問題,正好上了美國的當,”王在希説道。

  “我們兩岸同胞應建立互信,攜起手來,一致對外,共同來振興中華民族。在21世紀抓住機遇,加強合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該把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置於首位,不去糾纏彼此的細節問題。美國一毛不拔,四兩撥千斤,通過玩弄手法,讓許多國家與地區陷入矛盾之中,這樣它就實現了‘遏制與圍堵中國’這樣一種效果,”王在希説。

  王在希指出,進入21世紀後世界相對和平,兩岸面臨著發展的機遇。過去這五年,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三通直航、實現大陸游客入島、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等問題上,馬英九是有很大貢獻的。但馬英九在解決了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事務性問題之後便停頓下來。他在2008年競選“總統”時,即提出“先經後政”,並把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納入其“競選政綱”。“但現在看來,馬英九一直以‘時機不成熟、條件不具備’為由,拒絕就兩岸政治議題與大陸進行商談”。王在希説,“兩岸能否談得攏是一回事,而談不談則是另外一回事”。

  王在希認為,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民間交流形勢很好,雙方也有了一定的互信,但沒有一個和平協議保障,未來可能會因臺灣政黨輪替或領導人變動而出現變化。所以希望兩岸之間能夠在政治議題上有文字的協議,使得臺灣無論是政黨輪替還是領導人更換,大家都有法可依,有制度的保障,未來兩岸的政治關係也會相對較為穩定。對這個問題,王在希表示,希望馬英九執政當局在未來的兩年多時間內,認真地進行思考。

  王在希在談到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時,認為以下三點今後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第一,海上共同救難。當海上發生災難時,兩岸軍隊可以共同組織救援。

  第二,建立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如果有沉船、擦槍走火等突發事件發生,可以共同進行處理。

  第三,互通訊息,如果兩岸在海峽地區要進行軍事演習訓練,提前相互通報。這樣一來,兩岸互信就大大增強了。甚至於兩岸軍方可以進行學術探討和人員交流。如果兩岸建立起軍事互信機制,王在希認為對於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臺海的持久和平都將非常有利。”

  有臺灣學者稱,兩岸需要先有“定位”,才能有“互信”。對此,王在希指出,“定位”與“互信”是一對辯證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鍵還是要有誠意。“説一千道一萬,如果沒有誠意,兩岸是無法坐下來談的。”王在希説。

  “今天,我只是以浙江大學臺研所所長的身份發言,不代表任何單位部門。”王在希最後説,“兩岸之間都清楚彼此的底線,希望臺灣的學者專家能從全局出發,從長遠考慮,好好地進行思考,為推進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尋求更多共識。

  “第七屆兩岸發展論壇——亞太戰略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是由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評論通訊社、浙江省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與臺灣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