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首批赴臺陸生遇尷尬:畢業不得留臺 回來尚需磨合

2013年09月02日 07: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夏秋,首批赴臺灣就學的大陸學生畢業了。求職路上,他們遇到的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

  “臺灣怎麼會有清華,山寨的嗎?”、“臺大是指臺北大學還是臺灣大學呢?”……除了要應對大陸面試機構對臺灣學歷的種種不理解和質疑,身為第一屆赴臺陸生,完全沒有學長、學姐的經驗可以參考,他們的求職路走得並不順利。

  1 他們正在開創歷史

  在臺大求學的七七,近日在臺灣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畢業季心情,除了感慨自己與臺北結下的不解之緣,文字裏還透露出找工作的擔憂:像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專業,讀研只需兩年,沒有大段的時間留給找工作,等到畢業後再回去就錯過了大陸應屆生的招聘高峰期。

  七七文章裏説的“我們”,就是2011年的首批赴臺陸生。

  當年4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公佈《2011年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開放陸生赴臺就讀大學、碩士及博士班。據臺“立法委員”陳學聖介紹,當年報名1904人,錄取1265人,最終實際註冊人數為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人數為653人,最終錄取228人。在此之前,大陸學生只能以“交換生”的身份赴臺灣高校短期學習。

  那一年的他們備受關注:臺灣大學第一屆陸生的入校見面會,曾引來島內80余家媒體採訪;與此同時,“破冰者”、“新新人類”等身份標簽被媒體貼在他們身上;正是因為他們赴臺,2011年被視為“促進兩岸學術交流的關鍵一年”,稱之為陸生赴臺“元年”。

  多方關注之下,社會各界都對這群學生的未來充滿信心。

  2 就業路上遇“關卡”

  時隔兩年,今年7月,首批赴臺陸生中有173位畢業,其中有100多位兩年制碩士生。據報道,不少陸生在招聘季忙碌奔波。有臺大畢業的女生,為爭取兩家大陸招聘單位的面試,不得不在課業仍繁重的時期就開始折騰,一個月內往返兩岸10次,還得負擔高額的交通成本。

  他們不僅要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遭遇今年的就業“寒冬”,在臺陸生就業季的這一系列折騰,還無法繞過臺灣當局當年針對大陸學生所制定的“三限六不”政策。

  “三限六不”明確規定“陸生畢業後不可留臺就業”等,該措施在今年他們畢業時依然沒有解禁。政策之下,大多數大陸學生畢業後選擇返回大陸工作,只有少數陸生選擇留臺繼續唸書,或選擇以臺灣為階梯再赴海外深造。

  無法留臺工作,一些陸生只好打道回府,將重點轉移到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爭取工作機會。無奈一般臺商的人力資源部門又傾向於利用大陸的人資渠道去尋覓人才,對於赴臺陸生則並不重視,使得這些陸生在臺灣找大陸工作時常碰壁。至於臺灣本土公司,則幾乎都傾向於招臺灣本土學生。如此一來,不少在臺就學的陸生發出“在夾縫中求生存”、“或許,我們會成為犧牲品”的沉重感慨。

  找工作,磕磕碰碰、坎坎坷坷都屬正常。當然,也有一些幸運兒。臺大的任瀚達便是其中之一。在年初,他就已接獲北京某家銀行的錄取通知。但他坦承,為找工作往返兩岸,耗費了相當大的精力。

  3 未來或許有轉機

  臺灣當局“陸委會”也曾扮演紅娘角色,牽線搭橋,如在今年夏天組織了“2013第一屆在臺陸生就業人才交流會”,邀請26家兩岸三地企業和100余位在臺陸生直接見面。

  會上一些大陸臺商表示,看重陸生具有在臺受教育經歷,同時又熟悉大陸環境,這批大陸學生往往表現積極,將幫助兩岸的商業交流更加融洽,臺商們對陸生充滿信任,只要在大陸的企業有職位,會在第一時間準備招攬陸生。

  部分行業尤其青睞陸生所扮演的“兩岸橋梁”作用,比如傳媒業。弘升傳播執行長粘嫦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第一屆陸生可以作為臺灣和大陸之間文創、影視和旅遊等産業的“連接點”,在臺畢業的陸生應該是搶手的人才。

  第一批陸生畢業後可否順利就業,不僅會影響未來臺灣繼續招收陸生的吸引力,更是對臺灣高等教育的重要檢驗。臺“立法委員”陳學聖説,面對開放陸生政策的首批畢業生,除了祝福,更希望他們能帶著臺灣濃厚的人文力量展翅鵬程。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