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港媒:臺灣應發揮太平島優勢 聯合大陸應對南海

2013年08月21日 09:33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港媒:臺灣應發揮太平島優勢 聯合大陸應對南海

資料圖:太平島

  香港《亞洲週刊》8月25日(提前出版)刊發名為《南海詭變兩岸應切實合作》的文章,作者是臺灣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蔡翼。文章稱,廣大興漁船海上喋血事件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折,菲律賓回應臺灣方面的“道歉、懲兇、賠償、漁業談判”等要求,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隨即指示外事部門宣佈解除對菲律賓的11項制裁措施。菲律賓方面派總統特使抵臺道歉,並提供賠償,看來家屬、政府及臺灣各界基本上可以接受。

  但是臺方要求的所謂菲律賓政府的公開道歉,菲律賓政府並沒有做到,司法訴訟才剛開始,司法審判勢必曠日費時,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讓兇手們判刑服監、繩之以法。這樣的結局,顯示出美國幕後主導的影響,臺灣方面涉外事務的妥協、退讓和危機處理的進退失據,讓臺方頻頻失分。

  美國則背後動作不斷,不但強化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同盟,還與越南達成建立“全面夥伴關係”的共識,通過與菲、越、澳、日的策略聯盟,針對大陸的C形包圍圈已儼然成形。文章質疑臺灣在其中又要如何自我定位。

  巴丹島地位極關鍵

  文章指出,巴士海峽扼守東亞航運的要衝,是海上航運從南中國海進出西太平洋的主要航道,而巴丹島位於巴士海峽中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淡江大學陳鴻瑜教授曾指出,西元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西班牙在《巴黎和約》中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時,雙方議定以北緯20度為界,並沒有包含位於北緯20度25分的巴丹島,根據日本在1930年所頒布的《漁業法》也規定臺灣漁民可以在巴丹島附近海域進行捕撈,顯示當地長期以來就像釣魚島一樣,是臺灣漁民的“傳統漁場”,若干重要歷史文件證明,巴丹群島的主權歸屬實際上仍是個存在著領土主權爭議的“歷史懸案”。

  文章稱,主政者必須了解,如果巴丹島的主權屬於中國,那麼中菲之間領海基線與經濟海域的劃分,將會是完全不同的樣貌,所以臺灣當局在與菲律賓進行“領海主權”及漁業談判前,首先應該堅持先厘清這些島嶼的主權歸屬,萬萬不可便宜行事,以北緯20度暫定執法線或以菲國最北邊的離島作一刀切,作為劃界的依據;更不可屈從於大國的擺布,草率簽署領海劃界或漁業合作的協議。

  善用兩岸合作機遇

  文章認為,馬英九擬議中的“南海和平倡議”,理想主義色彩較濃。倘若臺灣擁有的發言權僅止于私下溝通協商,另一方面,又公開呼應外國勢力所期盼的“兩岸不能聯手”的要求,就等於“自宮”,不但會被周邊國家看扁,也喪失了臺灣參與制定“南海行為準則”的機會。

  文章稱,多年來臺灣只關注太平島防務,從未積極涉入中國大陸與東盟國家在南海的主權爭端,在南海事務不斷被邊緣化。菲律賓從上世紀末開始,陸續竊佔中國南沙的島礁已經高達8個之多,政府責無旁貸,應該立即要求菲律賓歸還其所竊據的島礁,絕不可輕言放棄。唯有通過島礁爭議臺面化,才能維護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確立中國在南海爭端的“發言權”。

  文章指出,臺灣應該善加利用兩岸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積極與大陸展開溝通與協商,通過兩岸的合作,分進合擊,發揮臺方擁有太平島的戰略優勢,強化兩岸在南海事務的發言權與遊戲規則制定權,通過積極參與南海事務的協商與管理,才是臺灣參與亞太地區事務應該努力的方向。

  兩岸合作前景廣闊

  文章稱,由於當局諸多的政治考慮以及外國勢力的干預,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的簽署,長久以來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實有許多事情可以“只做、不説”,以海上救援與護漁為例,兩岸的主管機關已有許多交流與合作,未來可以籌設一個“聯合搜救機制”,凡是兩岸的商船或漁船都可以受到雙方海巡的就近照顧與保護,這個才是“實事求是”增進兩岸互信的重要舉措。

  既然馬英九曾經表示:“兩岸合作,民間先行”,兩岸應該設法突破自我設限的政治緊箍咒,通過民間機構共同開發南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將南海打造成一個兩岸共有的“能源供應基地”,緩解兩岸對進口油氣的需求。

  文章認為,兩岸的合作應該把握一個原則,只要是對人民有利,不涉及兩岸政府主體性的“商業性”行為,就應該積極落實。(參考消息網)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