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平”同聲話促統 做中華文化的“抬頭族”

2013年08月20日 08: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平”同聲話促統做中華文化的“抬頭族”

  王津平向記者展示中國統一聯盟的文宣資料。任成琦攝

  王中平在看待兩岸統一問題時更具國際視野。資料圖片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八屆四次常務理事會議暨第十二次海外統促會會長會議近日召開。會議期間,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王津平和美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盟原輪值主席、華夏政略研究會會長王中平分別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巧合的是,兩人不但同姓,名字中都有一個“平”字,他們所從事的,又都是促進中國“和平統一”的民族大業。名彰人願,兩人幾十年不滅的家國情懷和統一宏願,又有哪些可為外人道呢?

  王津平:

  做中華文化的“抬頭族”

  遼寧瀋陽,和統會參訪的大巴車中,王津平即興獻上了一首自己改編的歌曲——《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其中有句唱到:“我們手牽手、心連心,和平統一就在不遠處。”

  67歲的王津平,生於臺北市大稻埕,祖先來自福建漳州,在臺灣他已經是第7代。從小聽長輩們“講古”,看充滿忠孝節義的歌仔戲,聆聽母親以閩南話吟唱唐詩宋詞,加上父親常講祖國大陸的見聞,耳聞目染間,很自然感受到中華文化在血脈中汩汩流淌。

  像他這種浸潤了中華文化的人,對島內最近頗為熱火的“日據”、“日治”之爭,自然是觀點鮮明。他説,臺灣中學的史地教科書內容、課綱充滿“臺獨”史觀,問題出在臺教育機構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但統帥委員會各委員的“教育部長”不作為,這點確實讓不少人對主政的馬英九很不滿。王津平表示,馬英九也是有大中華情結的人,但馬確實深受反對派的輿論鉗制,這也是臺灣政治的現實。

  王津平建議説,現階段教材、課綱無法完全改正時,可用另一種方法來反“獨”促統。他所在的中國統一聯盟和臺灣中華基金會,與大陸的多家單位合作,開展了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例如閩南文化尋根之旅,中學教師訪問團,中華文化研習營等。“我們祭拜過黃帝陵,蹲在地上吃過陜北的小米飯,增加了對大陸和中華文化的認知。”在王津平看來,尋根祭祖也是兩岸尋求和平統一時不可缺少的因素。

  回想起當年島內統派發起“520”反“臺獨”大遊行時,他的眼神中頓時充滿了光彩,“眼看他陳水扁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臺獨’在街頭起家,那我們就讓他們在街頭倒下去。”他説,如今網路和媒體的力量無所不在,那就為我所用,讓臺灣只顧低頭玩弄手機的“低頭族”,變身認清自己身份、知道“我是誰”的“抬頭族”。

  王中平:

  保釣先鋒緊盯國際因素

  “面對日美聯合起來挑釁釣魚島主權,捍衛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意願,也是雙方的共同責任。在臺灣,馬英九表態,釣魚島主權寸土不讓,這顯示出兩岸對釣魚島事件有某種程度上的默契。而我從事的保釣運動,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到今天已經40多年了。”

  王中平談起話來思路清晰,視野開闊,頗有儒雅之風。他的父親是國民黨軍官,1949年前他就在香港接受了小學教育,之後在臺灣接受中學、大學教育,並在臺灣文化大學教過書。上世紀70年代起,他在美國積極參加了華人“保釣運動”,並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另一份事業——為推動兩岸溝通和交流奔波呼籲。

  在釣魚島問題上,兩岸有共識也有分歧。王中平建議,大陸可以加強對釣魚島主權的宣傳。比如陳游標在美國《紐約時報》上刊登“釣魚島是屬於中國的”廣告,反響就非常好。

  無論釣魚島還是兩岸問題,美國都是個繞不過去的因素。媒體也多次報道,美國售臺武器近期將會密集交貨。在美國生活多年,王中平看得似乎更深刻些。王中平提醒説,由於歷史原因,美國有些智庫是親臺灣的,在國會裏“臺灣連線”也議員眾多,成為不可忽視的挺臺勢力。當年李登輝赴美,就是繞開白宮通過國會才成行。

  他還坦言,美國介入兩岸關係,總是把自己的利益牢牢擺在第一位。比如兩岸呼籲的和平協議一直沒有下文,一個因素就是美國人認為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最符合他們的利益。展望未來,王中平認為,隨著中國的發展,實力對比變化,美國不再成為兩岸問題的“羈絆”時,臺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王中平還特別建議,做統一工作,要大陸、臺灣和海外華僑華人共同合力。他説,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的華人還不到100萬,現在已經有300多萬人,而且現在華人越來越多地進入當地社會的主流。所以他堅信,在祖國統一大業中,華人力量聯合起來,將大有作為。(本報記者 任成琦)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