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專家細説大陸贈臺大熊貓母女重逢路

2013年08月15日 0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經歷一個多月的離別後,大陸贈臺大熊貓“圓圓”終於和寶寶“圓仔”重逢。臺北市立動物園熊貓小組召集人張志華14日説,在這一天到來前,園方做了許多細緻的準備,務必要讓“圓仔”順利回到媽媽身邊。

  大熊貓“圓圓”于7月6日誕下首胎,第一次做母親的“圓圓”在叼起寶寶舔舐時,小寶寶一隻爪子輕微受傷。如果讓“圓圓”獨立帶仔,為幫助寶寶排便會不斷舔舐其身體,傷口容易裂開,所以“圓仔”出生後暫時由保育員照顧。

  張志華説,自“圓仔”離開媽媽的那一刻開始,園方便一直注意觀測大熊貓母女的各項指標。保育員全天候監測“圓仔”的心跳、血氧,每日喝奶前後記錄體重變化,間隔5日進行身長、四肢、胸腹圍等測量,以了解它的生長變化;觀察“圓仔”每日的進食量以及排出的糞便、尿液狀態,以了解它的營養吸收、消化是否正常。

  “圓圓”在産下“圓仔”後便自行排出胎盤並吃掉。為避免它産後發生感染,保育員花費許多心思在“圓圓”的産後護理上:隨時注意它的陰道分泌物狀況、食欲以及情緒變化等,配合獸醫抽血檢驗白血球與鈣離子等血液中的物質變化,注射催産素以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分泌乳汁,並以超聲波檢查腹腔生殖系統狀態。

  為了讓“圓圓”在寶寶不在身邊時生理和心理仍保持在育幼哺乳狀態,除了注射催産素,園方還特別製作了“圓仔”分身布偶,置入喇叭模倣“圓仔”叫聲,並在布偶中放進一顆生雞蛋,以評估“圓圓”叼仔力道是否恰當。保育員還蒐集“圓仔”的糞便涂在布偶上,讓“圓圓”熟悉寶寶的味道,以訓練“圓仔”回到身邊時,它能夠懂得替“圓仔”舔舐身體以刺激排便。

  張志華説,動物園大熊貓醫療小組組織了生殖、飼育、獸醫學等領域,以及大陸大熊貓繁殖專家,針對“圓圓”的産後照顧及“圓仔”的健康狀態密集協商,並參考世界各地的相關資訊,為“圓圓”和“圓仔”的各階段照顧做好規劃。

  儘管“圓仔”初步回到了媽媽懷抱,有一個好的開始,但張志華認為,未來一週才是最關鍵的時期。現在只要“圓圓”母女在一起,保育員就在旁觀察記錄雙方的互動狀態,獸醫也隨時待命。臺北動物園希望通過不同專業領域的支援與保育員的配合,在大熊貓繁殖照顧中,建立起一套精細而完整的計劃。(記者裴闖 李寒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