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兩岸青年交流由“個體”邁向“社團”

2013年08月04日 08:2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60余家兩岸青年法人社團參加2013年海峽青年節,創下單次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法人社團數量之最;220家大學生社團參加,數量創下兩岸青年交流之最。這是活動承辦方福州市政府副市長黃忠勇透露的。

  由國臺辦、全國青聯、福建省政府主辦,福建省臺辦、福建省青聯、福州市政府承辦的2013年海峽青年節8月2日至4日在福州舉行。

  此間舉行的第五屆“兩岸青年社團負責人圓桌會議”備受關注,會議的主題是“新形勢下兩岸青年社團的交流合作機制”。與會人士認為,由“個體”邁向“社團”,建立組織化的制度渠道,是兩岸青年交流的主要趨勢。

  “以往青年交流很多是個體交流,現在逐漸建立團體交流模式。”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長張昌吉認為,在此過程中,兩岸社團開始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形成制度性的聯繫渠道。

  在會議期間,福建、河北等大陸省份青聯與臺灣部分青年社團簽署了社團交流和項目的合作備忘錄。

  全國青聯副主席賀軍科説,最早參加圓桌會議的社團負責人就五六人,去年18人,今年達到21人。“桌子越來越大,以後可能要分兩圈、三圈,説明我們的社團交流越來越擴大了。”

  “每一個青年社團背後,可能都有成千上萬粉絲,影響範圍非常大,表達了兩岸青年的價值追求。”賀軍科説,社團交流是今後兩岸青年交流的大勢與走向。

  社團交流已經在實踐中受到兩岸青年的歡迎。2013年海峽青年節的重頭戲“青春創想秀”暨兩岸大學生社團活動策劃大賽就是兩岸社團共同設想開展的。

  張昌吉是本次大賽的評委,他説自己深入了解所有社團怎麼磨合,“比如廈門大學西部夢想社團提出發展西部夢想,為西部孩子在教育發展上提供幫助和支援,臺灣淡江大學的社團就把企業治理的概念帶到裏面,運用了各類資源,讓西部夢想更可靠更完善。”

  專家認為,兩岸通過社團合作確立了兩岸青年交流的團體結構、團體合作模式,非常重要。兩岸青年如何磨合,組建共同目標,有很多需要考慮之處,而經過這樣的活動,讓兩岸青年社團把夢想匯聚在一起。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李德維長期從事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他建議兩岸社團可以在專業領域有更多合作與交流,甚至可以共同組建社團。“在科技、金融、創業等領域,可以先行操作。”

  全國臺聯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紀斌也認為兩岸青年可以共組社團。他透露,全國臺聯一直支援臺灣人士在大陸組成社團活動。“像北京大學的‘臺灣研究會’就是以臺灣大學生為主的社團,在臺聯的支援下開展了臺胞青年夏令營、冬令營等許多活動。”

  紀斌説,在新的形勢下,兩岸青年交流要向更深層次發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組織機制。大陸各個省市都有許多青年社團組織,可以加強與臺灣各地青年社團組織的對接。

  天津市青聯副主席王曉亮將在今年9月帶團到臺灣考察交流,社團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臺灣的創意産業,人才、技術都有優勢,大陸資金、市場廣闊,我們希望通過與臺灣創意産業協會的對接,透過社團聯絡,搭建平臺邀請臺灣島內的青年來創業。”

  中國國民黨青年部副主任施明豪認為,兩岸青年社團彼此交流,有利於通過社團方式,更好促進兩岸青年人拉近感情,達到更深的融合。

  臺灣青年創業協會總會常務副總會長許旭輝認為,社團不僅給年輕人友誼、專業訓練,而且教他們如何為公共利益服務。兩岸青年社團交流要把青年人的激情帶動起來,搭建更多平臺,持續性落實階段性任務,帶動兩岸青年共同發展。

  與會人士還認為兩岸社團要“向下紮根”,吸引更年輕的新生力量。“臺灣很多小孩子對大陸比較陌生,通過社團互訪,從陌生到了解到熟悉,才能感受到是中華民族一部分。”李德維説。(記者沈汝發 許雪毅)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