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行走臺灣:文化就在社區裏

2013年07月11日 09:1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鄰舍節現場。

  本報記者 王昭攝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社會開始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社會活動,至今方興未艾。人們通過種種努力共塑社區文化,建構生命共同體,也讓文化在社區深深紮根,開枝散葉。

  重拾部落傳統

  拉藍扯來一大片檳榔樹葉,一旁的少年接過來,折疊穿插幾下,就成了阿美人傳統的“鍋”。“鍋”裏倒上水,放進魚蝦青菜,然後丟進幾塊燒燙的石頭……水漸漸滾開,食物的鮮味便四散飄出。這裡是臺灣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文史工作室”。主人拉藍向遊客展示阿美人傳統的文化習俗。這個籌建於1996年的工作室,是馬太鞍社區文化建設的縮影。

  上世紀90年代,在都市務工的臺灣原住民遭逢失業潮,部落社區隨之滋生不少社會問題:酗酒、夫妻離異、治安不靖。馬太鞍是全臺最大的阿美族部落之一,類似狀況同樣突出。當地居民噶拗告訴記者:“就是學校也發生霸淩案件,我們10多個家長不敢讓孩子在當地學校讀書。”大家捨近求遠,一起把孩子送到了遠處的私立學校。

  1993年臺灣興起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議題。馬太鞍社區也在反省。“大家認識到逃避不是出路,無論我們躲到哪,問題還是存在。”噶拗説,“一年後,我們把孩子都送回當地學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應該做的。”

  人們開始向傳統文化尋求力量,借由傳統文化,重建社區共同的價值標準。也就在那時,拉藍從臺南回到馬太鞍,開始一系列的社區文化復建。他成立了文史工作室,推動阿美人傳統的木雕技藝;經營民宿,將傳統農漁産業與生態旅遊相聯接。噶拗評價説,拉藍為部落文化復建出力不少。

  類似拉藍的做法在馬太鞍社區不斷涌現。人們把木雕、節慶等傳統文化産業化,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尋求傳統文化和道德價值的永續。現代文明衝擊帶給少數民族部落的徬徨,漸漸得到舒緩。

  密切鄰里關係

  與原住民相比,新社區的“新住民”缺少鮮明的文化聯接,但社區營造的努力並未就此放鬆。今年初夏,桃園縣“鄰舍節”移師蘆竹鄉舉辦。光明小學的廣場上,1700多人“一人一菜”,或是“一人多菜”。大家“圍爐”一處,邊聚餐談天,邊觀賞桃園各個社區文藝團體的表演。

  林洲田是大清盛世社區管委會主任。他自掏腰包,端出10道菜:海鮮總會沙拉、麻油雞、盛世媽媽豬腳……準備菜品讓林洲田花了整整兩天時間,但是大家能夠分享自己的手藝,他覺得值。有鄰桌的陌生人經過,他都主動遞上碗筷,熱情招呼:“來吃,來吃!”

  桃園縣文化局局長張壯謀告訴記者,這就是“鄰舍節”的初衷:為人們彼此認識提供管道,鼓勵大家拿出結識“鄰舍”的勇氣。“現代人住在樓房公寓,關到府可以和鄰居老死不相往來,傳統的鄰里關係已經發生變化。”張壯謀説:“這樣的狀況在桃園更加突出。桃園是‘新移民’比例相當高的地區,平均年齡不到36歲。”他説,如果“新住民”不認同住在社區,現實中又不能服務於家鄉,將成為心理和文化層面虛無縹緲的群體,“永遠是過客的角色”,對於家鄉和住在地都不會有實際的服務和貢獻。

  “臺灣社會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嚴重,但我們常説遠親不如近鄰。長遠來講,我們希望通過類似鄰舍節的工作,加強人際關係,未來可以彼此照護、關懷。”張壯謀説。

  在變動的社會中,讓原住民、新住民都獲得文化和心理的支撐,不但是長期、艱巨的過程,更是讓美好事物持續下去的遠見。

  開創快樂人生

  今年母親節期間,臺北市大安區龍泉裏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不老音樂會”,“婆婆媽媽合唱團”優美的演唱,讓大家格外驚艷。

  龍泉裏里長龐維良説,為了活躍社區文化,為銀發族開創快樂人生,今年春天龍泉裏特別組建了“婆婆媽媽合唱團”。20多位團員雖説都上了年紀,但她們敬業樂群,在歌唱中找到了快樂,找到了自信。87歲的阿嬤蔡金蓮原本顏面神經麻痹,自從3月參與合唱團活動,每天開口練唱,不知不覺中病好了大半。

  臺灣知名民歌手施孝榮的音樂工作室就在龍泉裏,身為社區的一員,得知社區成立了“婆婆媽媽合唱團”,施孝榮二話不説,立即投身合唱團的藝術指導工作。施孝榮説,當年少小離家到臺北讀書,打拼事業,獨留母親在屏東鄉下,覺得很難過。去年工作室遷到大安區,把媽媽接來同住,每天看到媽媽就很開心。如今抱持同樣的心情,希望所有合唱團的婆婆媽媽,借由歌唱抒發情緒,保持健康快樂。

  龐維良説,龍泉裏“婆婆媽媽合唱團”的歌聲特別打動人心,今年重陽節將舉辦更盛大的“不老音樂會”,希望全市的銀發族合唱團共襄盛舉,為銀發族開創快樂人生。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